[发明专利]一种组合式智能化环境监测用水源取样分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02801.3 | 申请日: | 2021-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97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柯鹏振;张雪琼;刘雄;余开升;张思伟;陈术;柯华;吴仁奇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 |
主分类号: | G01N33/18 | 分类号: | G01N33/18;G01N1/14;G06K1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佳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66 | 代理人: | 史姣姣 |
地址: | 430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智能化 环境监测 水源 取样 分析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合式智能化环境监测用水源取样分析设备,包括取样管和移动取样器,取样管固定安装在监测水域,且顶部露出水面螺纹连接有接头管;移动取样器的底部设置有快接接头,移动取样器通过快接接头与接头管快速密封连接。该组合式智能化环境监测用水源取样分析设备,整体采用组合式结构,通过取样管与移动取样器相互配合,可以对水源区域进行多点取样,取样面积广,同时取样管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有利于广设置,取样管的内部设置有可以调节高度的取样内盒,可以根据需要对不同水位的水源进行取样,同时还对每个取样管进行标记,通过RFID芯片,快捷读取取样管的位置信息,便于智能化统计,方便快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智能化环境监测用水源取样分析设备。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多,水污染问题是日趋严重,再加上各种水污染事故的频繁发生,水质问题时刻牵动着人们的神经,而如何保证水质安全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那么水质检测就是确保水质安全的最重要的措施。
水质自动监测站,是在具备固定性站房基础建设,并将长期固定的监测点位的条件下,在监测点位附件建设标准化水质自动监测站站房,并设计仪表室、质控室、维护人员工作休息室,等高标准、高要求的水质自动监测站,一般应用于河流断面考核监测、出入境断面监测、重要监测点位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
水质自动监测站的优点在于: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摆放检测设备,能够全面的分析水质情况。于此同时,其弊端在于:取水点到自动监测站之间的管路铺设复杂、繁多和成本高、取样点位置固定、取样点数量有限。
水源安全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水源区域的检测需要多点取样,从而确保水源检测的准确性。
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组合式智能化环境监测用水源取样分析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组合式智能化环境监测用水源取样分析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组合式智能化环境监测用水源取样分析设备,包括取样管和移动取样器,取样管固定安装在监测水域,且顶部露出水面螺纹连接有接头管;
移动取样器的底部设置有快接接头,移动取样器通过快接接头与接头管快速密封连接,移动取样器的正面设置有控制面板,移动取样器的内部设置负压泵水模块、注气模块、样品存储区、检测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的电源模块;负压泵水模块的输入端与快接接头连通,注气模块的输入端与快接接头连通;
负压泵水模块是由微型负压泵组成,通过快接接头、软管与取样内盒连通,泵取不同水位的水源;
注气模块是由小型风机组成,通过快接接头与软管连接,用于清空软管内部的积水;
样品存储区为泵取水存储罐,且泵取水存储管通过分支管与多个检测模块连通;
检测模块用于针对泵取水进行检测,且将检测结果转化成数字化信号传递给控制面板,所述检测模块具体的为云传物联AMT-W400多参数水质传感器,可针对温度、电导率、溶解氧、pH、氨氮、叶绿素参数进行检测。
无线通信模块用于与云端服务器进行信息通讯;
所述取样管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取样内盒,所述取样管的表面开设有多个位于不同高度且带有滤网的进水口,所述取样内盒的四周表面均与取样管内壁贴合,且取样内盒的两侧开设有可与进水口连通的取样口,所述取样管的顶端内部固定连接有横隔板,横隔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软管,所述软管的底端向下延伸并与取样内盒的内部相连通,所述软管的顶端延伸至横隔板的上表面,所述横隔板的上表面穿插设置有调节取样内盒高度的调节组件,所述取样内盒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延伸至横隔板上方的读数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未经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28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