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除Cr(VI)的改性生物活性炭吸附剂及制备方法、装置、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01836.5 | 申请日: | 202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59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孙信柏;董畔;王凯;夏万成;朱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科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30;C02F1/28;C02F10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刘宇波 |
地址: | 21004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r vi 改性 生物 活性炭 吸附剂 制备 方法 装置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除Cr(VI)的改性生物活性炭吸附剂,其原料按重量的配方如下:A l C l 3 1‑3份、MgC l 2 2‑6份,清洁干燥的椰子壳25‑30份、NaOH饱和溶液。本发明还提供了除Cr(VI)的改性生物活性炭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装置,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改性生物活性炭吸附剂用于吸附去除废水中Cr(VI)的应用。本发明简化了该改性生物活性炭吸附剂的制备工艺,对废水中的Cr(Ⅵ)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吸附量大,吸附时间短,原料成本低,具有更好的再生性能,兼具了较好的吸附性能和分离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Cr(VI)的改性生物活性炭吸附剂及制备方法、装置、应用。
背景技术
铬及其化合物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含铬废水。Cr(Ⅲ)和Cr(Ⅵ)是铬在水中的主要存在形式。Cr(Ⅲ)的毒性较低,人体每日需要通过饮食摄入Cr(Ⅲ)的量为50-200μg。Cr(Ⅵ)的毒性较高,吸附浓度低至2μg/m3的Cr(Ⅵ)就会导致打喷嚏和鼻粘膜不适。Cr(Ⅵ)还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它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及粘膜侵入人体。Cr(Ⅵ)在人体中的累积是导致癌症的原因之一。在国际上,Cr(Ⅵ)被列为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八种化学物质之一。在我国,铬被列为《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所以,控制工业废水中的Cr(Ⅵ)排放非常重要。
目前国内外处理含Cr(Ⅵ)废水的主要方法有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电解法、膜处理法、生物修复技术、光催化法和吸附法等。其中吸附法成本较低、工艺简单、去除率高。常用的吸附除Cr(Ⅵ)材料包括活性氧化铝、沸石分子筛等,但这些吸附材料普遍成本较高,而且吸附量不大,难以满足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除Cr(VI)的改性生物活性炭吸附剂及制备方法、装置、应用,简化了该改性生物活性炭吸附剂的制备工艺,一方面对废水中的Cr(Ⅵ)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具体表现在更大的吸附容量、更高的低浓度Cr(Ⅵ)吸附去除率和更短的吸附饱和时间,另一方面,相比于单独的煅烧双层氢氧化物具有更好的再生性能,并且该改性生物活性炭吸附剂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大的粒径,其在废水中呈现悬浮的状态,使得兼具了较好的吸附性能和分离性能。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除Cr(VI)的改性生物活性炭吸附剂,其原料按重量的配方如下:AlCl3 1-3份、MgCl2 2-6份,清洁干燥的椰子壳25-30份、NaOH饱和溶液。
优选的,所述AlCl3、MgCl2的重量比为1:2。
优选的,所述椰子壳也可为其它果壳天然原料,其中,果壳天然原料包括花生壳、荔枝壳、核桃壳等。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除Cr(VI)的改性生物活性炭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椰子壳洗净、干燥、破碎,破碎后用2-5目标准筛过筛;
S2、选取混合搅拌设备为辅助工具,按比例将过筛后的椰子壳颗粒浸入常温下的饱和NaOH溶液,浸泡24-48h;
S3、在步骤S2完成后,浸泡有椰子壳颗粒的NaOH溶液温度上升至35-40℃,在匀速搅拌的条件下按比例先后缓慢加入AlCl3和MgCl2粉末,加入后继续匀速搅拌2h,随后溶液温度上升至80-85℃,继续匀速搅拌18h;
S4、在步骤S3完成后,将椰子壳颗粒与溶液分离,随后将椰子壳颗粒烘干;
S5、上述步骤完成后,将椰子壳颗粒在600-650℃,且无氧的条件下煅烧,煅烧时间为5-6h,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后取出,即为成品的改性生物活性炭吸附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科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科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18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