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氟化碳电池组体积膨胀抑制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98630.1 | 申请日: | 2021-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10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杨杰;张一驰;刘忠宝;危伟;李围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50/242 | 分类号: | H01M50/242;H01M50/204;H01M50/24;H01M6/50;A62C3/16 |
代理公司: | 武汉凌达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1 | 代理人: | 刘念涛;宋国荣 |
地址: | 43006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氟化 电池组 体积 膨胀 抑制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氟化碳电池组体积膨胀抑制结构,包括铝壳内由锂氟化碳电池串并联形成的锂氟化碳电池组,相邻的两个锂氟化碳电池之间设置有等于或低于转变温度时为固态、高于转变温度时软化的固态复合材料层,所述的固态复合材料层与锂氟化碳电池之间通过导热胶或导热硅脂或胶水或双面胶紧密贴合,通过固态复合材料层吸收锂氟化碳电池放电产生的热量,温度升高至转变温度后软化,即可被厚度逐渐增加的锂氟化碳电池挤压、变薄,固态复合材料层变薄部分可抵消锂氟化碳电池放电过程中增加的厚度,极大降低电池组内部应力,提高电池组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同时固态复合材料层具备一定热容,可吸收锂氟化碳电池放电产热,降低电池温度,提高电池组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电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解决锂氟化碳电池组体积膨胀的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具有质量能量密度高(理论~2200Wh/kg)、安全性好(最安全的锂原电池体系)、贮存寿命长(年自放电率1~2%)等优点,锂氟化碳电池在民用、医疗及军用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锂氟化碳电池产品多以小容量、低倍率放电的纽扣或圆柱型电池为主,主要与锂氟化碳电池放电反应特点相关,即放电过程伴随发热量大及体积膨胀率高。锂氟化碳电池体积膨胀率理论最高可达41%,完全放电状况下软包锂氟化碳电池实测体积膨胀率可达到25~30%,因此,极大降低了电池成组后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CN109698365A报道了一种具有弹性缓冲结构的金属锂电池,其在锂氟化碳电池的正极与隔膜之间引入一层10~500微米的多孔膜缓冲层,希望通过该缓冲层降低电池的体积膨胀率。但是,该方法大幅增加了正负极电极间距,导致锂氟化碳电池的倍率性能极差;另外,采用该方法制备的锂氟化碳电池完全放电后的体积膨胀率仍达10%以上,成组风险依然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放电后体积膨胀率高导致锂氟化碳电池组内部应力大、安全性及可靠性低的问题,本发明充分利用锂氟化碳电池放电特性,提出一种锂氟化碳电池组体积膨胀抑制结构,以解决锂氟化碳电池组放电后体积膨胀的问题,提高锂氟化碳电池组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锂氟化碳电池组体积膨胀抑制结构,基于铝壳内由锂氟化碳电池串并联形成的锂氟化碳电池组,相邻的两个锂氟化碳电池之间设置有等于或低于转变温度时为固态、高于转变温度时软化的固态复合材料层,所述的固态复合材料层与锂氟化碳电池之间通过导热胶或导热硅脂或胶水或双面胶紧密贴合。
所述的一种锂氟化碳电池组体积膨胀抑制结构,其固态复合材料层为表面平整,具有优良的绝缘、阻燃特性的有机/无机相变材料。
所述的一种锂氟化碳电池组体积膨胀抑制结构,其相变材料转变温度为35~7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在锂氟化碳电池成组时相邻电池之间增加一层有机/无机固态复合材料,通过该复合材料具有的绝缘阻燃以及不会对电池组的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的特性,吸收锂氟化碳电池放电产生的热量,温度升高至转变温度后软化,即可被厚度逐渐增加的锂氟化碳电池挤压、变薄,复合材料的变薄部分可抵消锂氟化碳电池放电过程中增加的厚度,极大降低电池组内部应力,提高电池组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同时通过该复合材料具备一定热容的特性吸收锂氟化碳电池放电产热,降低电池温度,提高电池组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描述,为了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未经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86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