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考虑表面粗糙度的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91467.6 | 申请日: | 2021-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8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宏建;于子强;崔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16C10/00;G16C60/00;G06F119/04;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刘莎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考虑 表面 粗糙 微动 疲劳 寿命 预测 模型 方法 | ||
1.一种考虑表面粗糙度的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于激光冲击强化后的试验件,测量其表面粗糙度并进行微动疲劳试验,获取试验件的微动疲劳寿命;
步骤2,对试验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并施加预应力,分别在峰值载荷和谷值载荷下进行求解,提取有限元模型中每个单元的应力应变值;
步骤3,在多轴疲劳状态下的损伤演化方程为:
式中,D为损伤参量,N为微动疲劳寿命,β为材料常数;α是与应力状态有关的函数,a为由试验数据确定的常数,·表示“·”的正的部分;为非对称循环下的疲劳极限,σ_1为对称循环下的疲劳极限,M0(σH,mean)为平均静水应力σH,mean的函数,M0(σH,mean)=M(1-b2σH,mean),M、b1和b2为材料常数,AΠ为多轴等效应力幅,σ1、σ2、σ3为三个主应力幅;为多轴疲劳极限,
将临界平面上的最大剪应变γmax和法向正应变εn加以整合:
式中,为临界平面上等效应变范围,Δγmax为临界平面上的最大剪应变范围;
在多轴疲劳状态下的非线性累积损伤NLCD模型中引入临界等效塑性应变幅
式中w是由步骤1得到的微动疲劳寿命数据拟合得到的常数;
利用步骤2中提取得到的应力应变值,计算得到AΠ、σH,mean和
步骤4,引入与表面粗糙度相关的磨损系数因子v,对公式(3)进行修正,得到考虑表面粗糙度的微动疲劳非线性累积损伤模型:
式中,m为步骤1得到的微动疲劳寿命数据所拟合的常数,S为强化后的试验件表面粗糙度,S0为强化前的试验件表面粗糙度;
步骤5,对公式(4)进行积分,得到考虑表面粗糙度的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式中,k为步骤(1)得到的微动疲劳寿命数据所拟合的常数,Nf为微动疲劳寿命,σeqv,max为通过步骤2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的最大等效应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考虑表面粗糙度的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平均应力σH,mean为最大静水应力σH,max与最小静水应力σH,min的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σ11、σ22、σ33为三个主应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考虑表面粗糙度的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k、m和w由步骤(1)得到的微动疲劳寿命数据进行拟合的方法为:将步骤(1)得到的微动疲劳寿命数据与A∏、σH,mean和代入公式(5)中,结合测量得到的试验件表面粗糙度,对k、m和w进行拟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考虑表面粗糙度的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β、由对称循环下的材料单轴疲劳试验的应力-寿命曲线确定;b1、b2由非对称循环下的材料单轴疲劳试验应力-寿命曲线确定。
5.一种考虑表面粗糙度的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于激光冲击强化后的待预测试验件,测量其表面粗糙度;
步骤(2),对待预测试验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并施加预应力,分别在峰值载荷和谷值载荷下进行求解,提取有限元模型中每个单元的应力应变值;
步骤(3),利用步骤(2)中提取得到每个单元的应力应变值,计算得到每个单元的多轴等效应力幅A∏、多轴疲劳极限平均静水应力σH,mean和临界平面上等效应变范围
步骤(4),将步骤(3)的计算结果代入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考虑表面粗糙度的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得到每个单元的微动疲劳寿命预测值,其中最小的微动疲劳寿命预测值即为待预测试验件的微动疲劳寿命,对应的单元号即为危险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146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玻璃粉生产用高效干磨方法
- 下一篇:基于车路协同的车联网编队无缝切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