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紫外荧光法的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定量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91343.8 | 申请日: | 2021-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57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陈品品;范俊涛;王乾坤;袁野;邓龙龙;化利东;吕峰;兰芳芳;徐传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G01N21/01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紫外 荧光 空气 二氧化硫 浓度 定量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紫外荧光法的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定量检测装置,包括反应室,反应室的侧面安装有激发光源模块、光电池模块、光子计数模块,激发光源模块发出激发光,激发光经过反应室内部使反应室中通入的待测气体中的二氧化硫受激发产生荧光,由光子计数模块检测荧光强度,由光电池模块吸收激发光以及检测激发光强度。本发明可实现二氧化硫浓度检测,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输出二氧化硫浓度检测结果,不易受到环境变化和杂散光的干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氧化硫浓度检测装置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紫外荧光法的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定量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与社会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大气环境问题也普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保护和检测大气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保障人体健康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规定空气质量必须依据的三项污染物为: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漂尘)。它是根据我国城市污染情况以及现有技术水平而定的。
二氧化硫(SO2-)是最常见的硫氧化物。无色带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空气中二氧化硫经过阳光照射易氧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水蒸气结合可生成硫酸雾,硫酸雾凝聚成酸雨;酸雨会导致土壤酸化,建筑物表面水泥溶解等。二氧化硫还会对人体呼吸道粘膜和眼睛产生强烈刺激性作用。
目前国内的二氧化硫主要检测方法有分光光度法、电导法、库伦滴定法、火焰光度法以及紫外荧光法等等;其中紫外荧光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测量范围更大等优点。针对传统的基于紫外荧光法的二氧化硫浓度定量检测装置而言,探测荧光都是使用PMT(光电倍增管);PMT对于环境温度变化要求很严格,测量输出易受到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紫外荧光法的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定量检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使用PMT(光电倍增管)探测荧光的二氧化硫检测装置存在的PMT(光电倍增管)温度难以控制、输出易受干扰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紫外荧光法的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定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室,由外部向反应室中通入待检测气体,所述反应室的一侧安装有激发光源模块,激发光源模块所在一侧相对的反应室一侧安装有光电池模块,激光光源模块所在一侧相邻的反应室一侧安装有光子计数模块,所述激发光源模块向对侧的光电池模块发出激发光,激发光经过反应室内部使反应室中通入的待测气体中的二氧化硫受激发产生荧光,由所述光子计数模块检测所述荧光强度,并由光电池模块吸收激发光以及检测激发光强度。
所述的一种基于紫外荧光法的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定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激发光源模块包括激发光源、光源底座、平凸透镜底座、滤光准直器件;所述平凸透镜底座内部中空,平凸透镜底座一端连通安装于反应室对应侧,光源底座固定于平凸透镜底座另一端;所述的激发光源为闪烁氙灯,激发光源安装于光源底座,光源底座设有通光口与平凸透镜底座内部连通,激发光源的光出射端朝向通光口;所述的滤光准直器件包括安装于平凸透镜底座内部的光阑、第一窄带滤光片、平凸透镜,光阑、第一窄带滤光片、平凸透镜依次位置激发光源出射的激发光光路上,由激发光源出射的激发光经光阑限束、第一窄带滤光片滤光、平凸透镜准直后入射至反应室内。
所述的一种基于紫外荧光法的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定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窄带滤光片的中心波长为214nm,截至深度优于OD4@200-1200nm。
所述的一种基于紫外荧光法的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定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凸透镜底座内壁加工有左旋75°直角三角形消光螺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13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