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颗粒次品回收循环自动输送系统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87821.8 | 申请日: | 202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04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友新;王恒;汪品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技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33/24 | 分类号: | B65G33/24;B65G47/18;B65G69/00;H05F1/00;B07B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金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0 | 代理人: | 张黎 |
地址: | 523527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颗粒 次品 回收 循环 自动 输送 系统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颗粒次品回收循环自动输送系统及其应用,所述系统包括下料收集装置,螺旋输送装置及升降输送装置,所述下料收集装置,通过筛网的振动使塑料颗粒沿着筛网下滑到连接的粗料出口和细料出口,使次品收集进入下面对应的所述螺旋输送装置的料斗,所述螺旋输送装置将次品粗、细混合料送至对应的所述升降输送装置的输送带内,最终将次品颗粒料输送到造粒机的加料斗内,所述料斗的顶部侧壁设喷射头,用于喷射抗静电剂。本发明降低了塑料颗粒在混料过程中产生的摩擦静电,使次品颗粒混合更快更均匀,提高了螺旋输送装置的效率,并有效提高了二次加工产品的合格率和产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自动输送设备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塑料颗粒次品的回收循环自动输送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在线塑料颗粒次品回收循环自动输送系统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塑料造粒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在挤出造粒机组上生产粒状原料,在造粒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粗细不一的颗粒次品,现有处理方式为,需要人工从振动筛的不同出料口手接次品颗粒,再通过人工倒入造粒机的加料斗内。首先,上述方法不仅消耗大量工时,且造粒机产生的粗料和细料的次品被直接加入加料斗内,使粗料和细料次品不能有效的混合均匀,进而影响到产品质量;其次,在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还要随时查看次品料袋的料位情况,在换袋时,易产生部分次品颗粒落入地面,浪费了材料,当换袋不及时,还会出现溢料情况,浪费大量原料,造成生产损失。
中国专利CN205187101U公开了一种自动输送塑料装置,包括振动筛、与所述振动筛出料口相连的接料箱和挤出机,所述挤出机上设有进料斗,所述接料箱出料端与挤出机进料斗之间设有输送装置,所述进料斗内靠近顶部位置安装有料位传感器,所述输送装置进、出料处均设有电动闸门;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一端设有主动轮,另一端设有从动轮,所述主动轮与驱动电机相连,所述驱动电机上连接有变频器;所述输送带上间隔设置有畚斗和料板。上述技术方案虽然解决了原材料自动输送问题,但未解决次品自动回收输送问题,且无法将粗细料均匀混合。
CN111497169A公开了一种在线塑料造粒的颗粒次品回收循环自动输送系统,该系统包括:下料收集装置,螺旋输送装置及升降输送装置;所述下料收集装置,通过筛网的振动使塑料颗粒沿着筛网下滑到连接的粗料出口和细料出口,使次品收集进入下面对应的所述螺旋输送装置的料斗,所述料斗内侧装有限位开关,并通过电器控制输出开通的触点信号反应,关联所述螺旋输送装置和升降输送装置启动或停止,所述螺旋输送装置将次品粗、细混合料送至对应的所述升降输送装置的输送带内,最终将次品颗粒料输送到造粒机的加料斗内;该实现了在线造粒的次品回收自动循环输送,减少了人力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但由于在混料过程中,塑料颗粒相互摩擦,会产生静电,导致塑料粘结,影响混料效果,导致最终的产品质量层次不齐。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颗粒次品回收循环自动输送系统,通过在螺旋输送装置的料斗侧壁顶部设喷射头,通过喷射抗静电剂,降低了塑料颗粒在混料过程中产生的摩擦静电,使次品颗粒混合更快更均匀,提高了螺旋输送装置的效率,并有效提高了二次加工产品的合格率和产品质量。
一种颗粒次品回收循环自动输送系统,包括下料收集装置,螺旋输送装置及升降输送装置,所述下料收集装置,通过筛网的振动使塑料颗粒沿着筛网下滑到连接的粗料出口和细料出口,使次品收集进入下面对应的所述螺旋输送装置的料斗,所述螺旋输送装置将次品粗、细混合料送至对应的所述升降输送装置的输送带内,最终将次品颗粒料输送到造粒机的加料斗内;
所述料斗的顶部侧壁设喷射头,用于喷射抗静电剂。
优选地,所述螺旋输送装置开启前2-5min,所述喷射头开始工作。
优选地,所述喷射头距离所述料斗的上边缘100-300mm。
优选地,所述喷射头的雾化粒径为5-10微米。
优选地,所述抗静电剂包括达瓦树胶、植物油和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技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技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78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区块链的工业数据安全共享
- 下一篇:一种建筑材料的养护室环境智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