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靶向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的双重抑制剂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84474.3 | 申请日: | 202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20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杨金波;张心心;宋巧玲;赵晨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1/5377 | 分类号: | A61K31/5377;A61P29/00;A61P31/04 |
代理公司: | 青岛清泰联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6 | 代理人: | 张洁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靶向 jak stat nf 信号 通路 双重 抑制剂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出一种靶向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的双重抑制剂及其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能够靶向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的双重抑制剂L971‑0101,其对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中STAT3磷酸化和宫颈癌细胞系Hela中TNFα诱导的IκB降解具有抑制作用,此外在体内还可减轻LPS诱导的败血症休克小鼠症状,有效提高其存活率,提示其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炎症抑制剂,并具有治疗败血症的潜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靶向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的双重抑制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炎症是一种机体遭遇创伤、感染、组织损伤或有害刺激时发生的一种免疫反应。炎症过程由各种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绝大多数信号通路所控制。大量的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在败血症休克引起的炎症中,识别受体感受刺激后迅速激活NFκB、干扰素调节因子3和7,导致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IL6和干扰素)的分泌,进而激活JAK/STAT信号引发大量的信号级联反应。
因此,双靶向JAK/STAT和NFκB可能具有更有效的抗炎作用。目前,非甾体抗炎药和COX1/2抑制剂的经典抗炎治疗都具有广泛的潜在风险和副作用,且新一代新型抗炎药尚待开发。在这些生物靶点中,靶向JAK/STAT和NFκB信号分子是最有希望获得最佳治疗效果且副作用最小的途径。L971-0101是一种新型包含吗啉环、喹啉环的双芳香脲类化合物,来自陶素收集的骨架类化合物,目前尚无此化合物的详细作用机制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靶向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的双重抑制剂及其应用,该抑制剂能够靶向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在体内可减轻LPS诱导的败血症休克小鼠症状,有效提高其存活率,提示其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炎症抑制剂,并具有治疗败血症的潜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靶向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的双重抑制剂,选自L971-0101,其化学名称为1-(2,3-二氢-1,4-苯并二恶英-6-基)-3-[4-(4-吗啉基)-2-苯基-6-喹啉基]脲,并具有以下结构式:
上述方案中,所述C644-0303可直接于上海陶素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购买,其中,化合物C644-0303的编号经由ChemDiv数据库提供。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L971-0101在制备靶向抑制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的药物中的应用。
作为优选,L971-0101在0.94μM、1.88μM、3.75μM、7.5μM、15μM、30μM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STAT3的组成性激活。
作为优选,L971-0101在2.5μM、5μM、7.5μM、15μM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基于TNFα刺激的宫颈癌Hela细胞中IκB的降解。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L971-0101作为靶向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的双重抑制剂在制备抑制LPS诱导的炎症的药物中的应用。
作为优选,L971-0101在5μM和7.5μM下能够分别抑制3h和6h的LPS刺激诱导的IL6、IL 1β和CXCL1的表达,以及抑制6h的LPS刺激诱导的TNFα的表达。
作为优选,所述LPS诱导的炎症为败血症休克。
作为优选,L971-0101在LPS诱导的小鼠败血症模型中具有保护作用,其中,L971-0101在LPS诱导的小鼠败血症模型中具有保护作用,其中,在2.5-5mg/kg剂量范围内,能够将小鼠的存活率由83.3%提升至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44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