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纱线折痕回复角的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83644.6 | 申请日: | 202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99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范杰;倪俊瑶;肖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9/00 | 分类号: | G01N19/00;G01B21/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87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纱线 折痕 回复 测试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纱线折痕回复角的测试方法。该方法借助织物的折痕回复角模型,定义了纱线的折痕回复角,将待测纱线剪成12cm长纱线段,用镊子小心地将纱线段等长对折并将纱线的一翼固定在LAY‑6织物回能测定仪的圆盘载样夹上,用连结的载玻片包覆在纱线的两翼,夹上测试夹使纱线在竖直状态下受力折叠一段时间后回复,借助测试圆盘读出纱线的折痕回复角。从而准确而快速地测出纱线的折痕回复角,直观地展现出纱线的折皱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纱线折痕回复角的测试方法,属于纺织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服装消费理念的提高,人们对穿着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穿暖穿好,更追求服装健康舒适、美观大方。因此,服装穿着过程中的舒适性,美观整洁,洗涤易护理方面尤其受到关注。人们对服装的这些高要求,就对用于服装制作的织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织物在穿着、洗涤和保管过程中,由于受到揉搓挤压的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而形成折皱或皱纹,即使外力去除后也很难回复到原来的平整状态,这种现象就是织物折皱。一般织物折皱性能又可称为织物折痕回复性,即织物的折皱回复能力。
目前,关于织物折皱性能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折皱等级主观评价和折痕回复角客观评价两大类。ISO 9867-2009《Textiles-Evaluation of the wrinkle recovery offabrics-Appearance method》、AATCC 128-2017《Wrinkle Recovery of Fabrics:Appearance Method》、GB/T 29257-2012《纺织品织物褶皱回复性的评定外观法》、GB/T3819-1997《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性的测定回复角法》、AATCC 66-2008《Wrinkle Recoveryof Woven Fabrics:Recovery Angle》都是关于织物折皱性能的评价标准。折皱等级主观评价评价法存在精度低、稳定性差、耗时长、成本高等缺陷;且由于检测评价人员个体生理、心理之间存在着差异,评价结果离散较大。其中,织物折痕回复角法是被广泛使用的客观评价织物折皱性能的测试方法,数据可观,测试稳定。
上述实验仪器和方法都是针对织物折皱性能评价的。纤维构成了纱线,纱线形成了织物,纱线作为纺织加工中的关键一环,纱线的折皱回复性能就是指纱线的折皱回复能力,自身的折痕回复性是后续产品折皱性能的基础。织物在未经后整理的坯布阶段的折皱性能与所构成织物的纱线折痕回复性息息相关。纱线的折痕回复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纺织品受力后的平整状态。因此,有必要针对纱线在这方面进行测试,有助于纱线性能和后期织物性能的表征,其结果将更加准确。由织物折皱回复角模型的启示,将织物折皱回复角的理念运用于纱线上。纱线折痕回复角就是纱线在一定时间内受压折叠后回复一段时间,纱线两翼形成的夹角。引用纱线折痕回复角来评价纱线折皱回复性能的优劣。
因此,从实用和理论研究中,都有必要研究和开发能实现对纱线的折痕回复性能进行表征的测试方法。这样的方法能和现有设备结合,既能减少仪器费用、降低成本、节约实验试样、简化实验操作从而提高检测效率,又能实现不同纱线样品的测量,提高测量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目前,业内急需要研发一种用于测试纱线折痕回复性能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省人工、测量精度高的纱线折痕回复性测量方法。
所述的一种利用纱线折痕回复角来表征纱线折痕回复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包括如下步骤:(一)测试准备
(1)纱线预处理
1.新近加工的成品纱线,在室内存放至少六天后再取样。
2.保证试样没有明显的折痕及影响试验结果的疵点。
3.将成品待测纱线从纱筒上退下,放置在20±1℃,65±2%的人工气候室24小时进行调湿。
(2)纱样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工业大学,未经天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36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