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金纳米簇-二氧化锰纳米片的甲基对氧磷荧光-比色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72994.2 | 申请日: | 2021-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58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孙春燕;司金雨;李红霞;毕淑真;邹睿琦;杜彩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G01N21/64;G01N21/31;G01N21/33;B82Y40/00;B82Y30/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恒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2 | 代理人: | 李荣武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纳米 二氧化锰 甲基 荧光 比色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金纳米簇‑二氧化锰纳米片的甲基对氧磷荧光‑比色方法,通过简单方法合成了AuNCs‑MnO2复合材料,MnO2NSs可有效猝灭AuNCs的荧光。硫代乙酰胆碱在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下生成硫代胆碱,硫代胆碱可将MnO2还原生成Mn2+,从而失去荧光猝灭能力,AuNCs荧光得以恢复,再通过甲基对氧磷对乙酰胆碱酯酶的不可逆抑制,使体系中AuNCs再次猝灭,从而根据荧光强度的变化构建甲基对氧磷的分析方法。在甲基对氧磷浓度为0.0005~10ng mL‑1范围时,甲基对氧磷浓度的对数与抑制效率(IE%)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2),检测限(LOD)为0.00037ng mL‑1。本发明灵敏度高、选择性较好、抗干扰能力较强,为农药检测建立新方法,在环境检测、食品分析等方面有着巨大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金纳米簇(AuNCs)锚定二氧化锰纳米片(MnO2 NSs)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建立了乙酰胆碱酯酶(AChE)介导的甲基对氧磷荧光-比色检测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磷农药因其具有施药简单、药效时间长和杀灭隐藏害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产品种植过程中。甲基对硫磷为有机磷农药的一种,是杀虫谱广的高毒杀虫剂。在空气中,甲基对硫磷在太阳照射下可氧化成为毒性更强的甲基对氧磷(Methyl-paraoxon,MP)。MP可抑制人体乙酰胆碱酯酶(Acetyl cholinesterase,AChE)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积聚,从而增加患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目前,对毒性更强、潜在危害更大的MP关注较少。因此,对甲基对硫磷代谢产物甲基对氧磷的残留检测至关重要。传统检测有机磷农药的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胶束电动色谱等,虽然这些方法有检出限低、准确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但也有前处理操作复杂、耗时长、成本高、对检测人员要求高等缺点,因此很难实现短时大批量检测。荧光分析方法所具有简捷、灵敏、快速等独特优势,可解决传统检测方法存在的缺点,也是有机磷农药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羧基荧光素、罗丹明衍生物等荧光小分子探针和量子点、碳点等荧光纳米材料都已应用到有机磷农药的检测中,但这些荧光物质存在一些缺点如水溶性差、合成条件苛刻,直接利用这些荧光物质构建的检测有机磷农药方法存在选择性低、灵敏度低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利用合成简单的纳米材料构建农药快速检测方法成为有效途径,其原理为利用纳米材料猝灭探针荧光,结合材料与有机磷农药间的作用使荧光恢复,进而实现有机磷农药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操作复杂、灵敏度低等问题,提供了一种金纳米簇(AuNCs)锚定二氧化锰纳米片(MnO2 NSs)复合材料的简单合成方法,将其利用于甲基对氧磷的荧光检测方法中,并建立荧光-比色双信号输出模式,结合AChE的特异响应和甲基对氧磷对AChE的抑制作用引起复合材料的荧光变化,同时伴随体系颜色发生明显变化,实现了对甲基对氧磷的快速可视化监测和高效灵敏检测,为这类传感器在农药中的应用提供新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金纳米簇-二氧化锰纳米片的甲基对氧磷荧光-比色方法,其步骤如下:
A、牛血清白蛋白功能化的金纳米簇AuNCs的制备:
将HAuCl4(10mmol L-1)和BSA(50mg mL-1)放于37℃温育10min,按体积比1:1混合,剧烈搅拌2-5min;将NaOH(1mol L-1)相比于上述混合溶液1:20加入到上述溶液中,于37℃下剧烈搅拌反应12小时,即可获得黄色AuNCs溶液,通过透析(1kDa)进行纯化,冷冻抽干获得黄色AuNCs粉末,超纯水溶解稀释至0.20mg mL-1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29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