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亚饱和潜水减压方法及减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71882.5 | 申请日: | 2021-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27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闫硕;陈锐勇;陈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B63C11/32 | 分类号: | B63C1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张英英;张振军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饱和 潜水 减压 方法 系统 | ||
1.一种亚饱和潜水减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加压过程中各个加压停留站的加压环境参数;
根据所述加压环境参数计算各个加压停留站停留结束时人体各类理论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选取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值最大的人体理论组织作为减压开始时的领先组织,将最后一个加压停留站的加压环境参数和领先组织内的惰性气体分压作为减压开始时的初始参数,所述初始参数包括初始减压深度压力、初始环境氧分压、初始环境内惰性气体分压以及领先组织内的初始惰性气体分压;
根据所述减压开始时的领先组织内的初始惰性气体分压与第一停留站深度压力的差值不超过减压开始时的领先组织内的初始惰性气体分压对应的过饱和安全压差的关系,计算第一停留站深度压力;
迭代地获取当前停留站结束时,人体各类理论组织中的惰性气体分压,并选取其中惰性气体分压值最大的人体理论组织,作为本次迭代计算中使用的领先组织;
迭代地获取当前停留站深度压力以及按照预设减压站间距减压后的下一停留站深度压力,并根据下一停留站开始时领先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与下一停留站深度压力的差值不超过下一停留站开始时领先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对应的过饱和安全压差的关系,计算所述下一停留站开始时领先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
迭代地获取当前停留站开始时的当前环境氧分压、当前停留站深度压力,利用所述下一停留站开始时领先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等于当前停留站结束时领先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这一关系,获取当前停留站结束时领先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以及利用当前停留站开始时领先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等于前一停留站结束时该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这一关系,迭代获取当前停留站开始时领先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并利用所述当前停留站开始时环境内惰性气体分压、当前停留站结束时领先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以及当前停留站开始时领先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计算出当前停留站的允许停留时间;
按照各个停留站的深度压力及其允许停留时间进行减压;
具体地,采用以下公式确定加压过程中人体各类理论组织内的惰性气体分压:
其中,cQe(i,j)表示在第i个加压停留站结束时第j种理论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cQs(i,j)表示在第i个加压停留站开始时的第j种理论组织内的惰性气体分压,ct(i)表示第i个加压停留站的允许停留时间,Ht(j)表示第j种理论组织半饱和时间,cP(i)表示第i个加压停留站的环境内惰性气体分压;
采用以下公式确定当前减压停留站结束时,人体各类理论组织内的惰性气体分压:
其中,Qe(i,j)表示在第i个减压停留站结束时第j种理论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Qs(i,j)表示在第i个减压停留站开始时的第j种理论组织内的惰性气体分压,T(i)表示第i个减压停留站的实际停留时间,P(i)表示第i个减压停留站的环境内惰性气体分压;
采用以下公式确定减压阶段下一停留站减压开始时领先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QS(i+1)-D(i+1)=PSS0×(QS(i+1)/(D0+PSS0))1/3,其中,QS(i+1)表示所述下一停留站减压开始时领先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D(i+1)表示所述下一停留站深度压力,PSS0表示预设的出水过饱和安全压差,D0表示出水时的外界环境大气压;
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所述当前停留站的允许停留时间:
其中,t(i)表示当前停留站的允许停留时间,Ht为所述领先组织的半饱和时间,QS(i)表示当前停留站减压开始时领先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Qe(i)表示当前停留站结束时领先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P(i)表示所述当前环境内惰性气体分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亚饱和潜水减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所述当前停留站的实际停留时间;
迭代地根据所述实际停留时间、所述当前停留站开始时环境内惰性气体分压以及当前停留站开始时领先组织内惰性气体分压计算出当前停留站结束时领先组织内实际惰性气体分压,并将所述当前停留站结束时领先组织内实际惰性气体分压作为下一停留站开始时领先组织内实际惰性气体分压;
继续迭代地计算下一停留站的允许停留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188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