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土壤过滤除臭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67650.2 | 申请日: | 2021-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079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刘敏;王荣合;宋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维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4 | 分类号: | B01D53/84;B01D53/8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秦广成 |
地址: | 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加创***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土壤 过滤 除臭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土壤过滤除臭系统及方法。该土壤过滤除臭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加湿装置、引风装置、布气装置和过滤装置,过滤装置自下至上设置有致密层、活性层和疏松层;活性层为牛粪和秸秆的混合物,可以为微生物提供营养成分,除了常见的氮磷钾元素外,还可以提供微量元素,如锰、硒、铜、锌等,使微生物快速繁殖,恶臭气体在活性层能够被更好的降解,提高了土壤过滤除臭系统去除恶臭气体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土壤过滤除臭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恶臭污染是一种感觉公害,恶臭物质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臭味能被人感知是由于其具有高挥发性及亲水亲脂性。恶臭物质的致臭原因主要是由于含有特征发臭基团,含发臭基团的气体分子与嗅觉细胞作用,经嗅觉神经向脑部神经传递信息,从而完成对气味的鉴别。按照化学组成,恶臭物质可分为5类,分别是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卤素衍生物和烃类化合物。
臭气治理技术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和离子法几类。物理法是采用稀释扩散、遮蔽、液化分离、水洗、吸附等物理手段将恶臭气体浓度稀释、遮蔽或转移的一类方法,没有真正去除恶臭气体。化学法是利用化学药剂或化学方法将恶臭气体组分转变成无臭物质,主要用于去除高浓度、成分复杂的臭气、但是化学试剂会带来二次污染。离子法的原理是利用发生装置产生正负氧离子、正负电子、自由基等活跃离子,离子打开恶臭气体分子的化学键,将其分解成CO2和H2O,离子发生装置发射的离子与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及固体颗粒碰撞,使颗粒荷电产生聚合作用,形成的较大颗粒靠自身重力沉降下来,达到净化目的发射的离子还可以与室内静电、异味等相互发生作用,有效破坏空气中细菌生存的环境,降低室内细菌浓度,并将其完全消除。离子法有高能离子法、低温等离子法、光催化氧化法,但是离子法的成本普遍偏高。生物法一般是利用土壤中的有机质及矿物质将臭气吸附、浓缩到土壤中,再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将其降解,该方法可以有效去除恶臭气体、成本低,不会带来二次污染,被广泛用于去除恶臭气体。
中国专利文献CN11168574A公开了一种调节式生物土壤除臭系统,该系统的箱体内底部设置有粗滤层,粗滤层上方设置有生物填料层,生物填料层上方设置有活性土壤层,活性土壤层顶部种植有绿化植物,其中,粗滤层的材料为孔隙率在45-47%的碎石子,生物填料层为具有滤过性能的砂质土壤。该除臭系统处理后的气体中仍然残留有恶臭气体,脱除效率不能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恶臭气体去除效率不能进一步提升,且去除后的气体中仍然残留有恶臭气体等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土壤过滤除臭系统及方法。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土壤过滤除臭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加湿装置、引风装置和布气装置,还包括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与所述布气装置连通;
所述过滤装置内自下至上设置有致密层、活性层和疏松层;
所述活性层的孔隙率为28-30%,孔隙直径为0.04-0.07mm;所述活性层为牛粪和秸秆的混合物;
所述疏松层的孔隙率为40-50%,孔隙直径为0.05-0.1mm;所述疏松层为沙质土壤;
所述致密层的孔隙率为15-20%,孔隙直径为0.01-0.05mm;所述致密层包括草腐土、珍珠岩和黑炭。
所述活性层的厚度为20-30cm;
所述致密层的厚度为80-100cm;
所述疏松层的厚度为20-30cm。
所述致密层包括质量比为(72-78):(18-21):(4-6)的草腐土、珍珠岩和黑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维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维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676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