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抽穗期调控基因Ehd5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66664.2 | 申请日: | 2021-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74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发明(设计)人: | 冯旗;韩斌;张雪宁;王子轩;缪家顺;朱静洁;周聪聪;詹奇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N15/82 | 分类号: | C12N15/82;C12N15/29;C07K14/415;A01H5/00;A01H5/02;A01H5/10;A01H6/46;C12Q1/6895;A01H1/04;G01N33/6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陈静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抽穗期 调控 基因 ehd5 及其 应用 | ||
1.一种改良禾本科植物性状或制备性状改良的禾本科植物的方法,包括:上调植物中Ehd5的表达或活性;所述改良性状包括:促进抽穗、提高产量、提高抗病性和/或改变籽粒粒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调植物中Ehd5的表达或活性包括将Ehd5的编码基因或含有该编码基因的表达构建物或载体转入植物中;对Ehd5进行功能获得性突变;以表达增强型启动子或组织特异性启动子促进Ehd5表达;或,以增强子促进Ehd5表达。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Ehd5进行功能获得性突变包括:对Ehd5的编码基因进行靶向性改造,改变导致Ehd5发生翻译提前终止的碱基的类型;较佳地,突变型基因相对于野生型基因在基因编码的第3084-3087位碱基产生缺失,由“GTATT”变为“G”,导致蛋白编码移码,翻译提前终止。
4.一种Ehd5或其上调剂的用途,用于改良禾本科植物性状或制备性状改良的禾本科植物;所述改良性状包括:促进抽穗、提高产量、提高抗病性和/或改变籽粒粒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Ehd5上调剂包括:外源的Ehd5编码基因或含有该编码基因的表达构建物或载体;较佳地,所述表达构建体包括增强型启动子、组织特异性启动子或增强子;或,对Ehd5进行功能获得性点突变的试剂。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Ehd5进行功能获得性点突变的试剂为在发生Ehd5突变的植物中将突变体回复为Ehd5野生型的试剂;较佳地,将相应于SEQ IDNO:1的第1677-1680位的碱基缺失进行恢复;较佳地,恢复为第1676-1680位为GTATT;较佳地,构建互补质粒,该互补质粒中引入野生型基因的编码序列,将该互补质粒转化植物。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禾本科植物是禾谷类作物或所述Ehd5来自禾谷类作物;较佳地,所述的禾谷类作物包括:水稻(Oryza sativa),玉米(Zeamays),小米(Setaria italica),大麦(Hordeum vulgare),小麦(Triticum aestivum),黍(Panicum miliaceum),高粱(Sorghum bicolor),黑麦(Secale cereale),燕麦(AvenasativaL),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um)。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Ehd5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选自下组:
(i)具有SEQ ID NO:2所示氨基酸序列的多肽;
(ii)将如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缺失或添加而形成的,具有所述调控性状功能的、由(i)衍生的多肽;
(iii)氨基酸序列与SEQ ID NO:2所示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80%,具有所述调控性状功能的多肽;
(iv)SEQ ID NO:2所示氨基酸序列的多肽的活性片段;或,
(v)在SEQ ID NO:2所示氨基酸序列的多肽的N或C末端添加标签序列或酶切位点序列,或在其N末端添加信号肽序列后形成的多肽。
9.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Ehd5受光周期诱导,昼夜节律性表达,从而调控植物的抽穗时间、产量、抗病性和/或籽粒粒型;或
所述的Ehd5与其上游包括GI和PhyB的基因和下游包括Ghd7、Ehd1的基因形成信号通路,从而调控植物的抽穗时间、产量、抗病性和/或籽粒粒型。
10.一种禾本科植物Ehd5的用途,用于作为鉴定禾本科植物性状的分子标记,或用作定向筛选植物的分子标记物;其中,所述性状包括:抽穗、产量、抗病性和/或籽粒粒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6666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