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层不等高圈梁卡箍式吊篮支座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66110.2 | 申请日: | 2021-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64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7 |
发明(设计)人: | 王亚桥;胡飞;史晓亮;温杰;彭云涛;苏致琦;王新双;张浩;魏恒;刘鸿志;曾庆峰;韩磊;慕志涛;吴慧林;刘恒;祝磊;陈橄;宋家保;明瑞宇;高峰;陈振华;张轻周;郭康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3/30 | 分类号: | E04G3/30;E04G3/34;E04G5/04 |
代理公司: |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1 | 代理人: | 雷钞 |
地址: | 430074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层 不等 圈梁 卡箍式 吊篮 支座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层不等高圈梁卡箍式吊篮支座及其施工方法,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框架支座(1),每个所述框架支座(1)上均设有两个调节板(2),在对应位置的两个调节板(2)之间分别设有撑杆(4)和连接支架;在所述框架支座(1)的上端设有固定支座(5),在所述固定支座(5)上设有悬挑支臂(6),所述悬挑支臂(6)的两端设有卷轮(7),每个所述卷轮(7)上均绕设有拉绳;拉绳连接着吊篮(8)。本发明把吊篮和框架支座分开设置,由框架支座贴合圈梁的斜度,在人工调节框架支座的位置时,便于保证吊篮的稳定性,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幕墙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高层不等高圈梁卡箍式吊篮支座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超高层幕墙施工一般借用电动吊篮作为施工措施,在进行屋面层以上幕墙的施工中会面临着圈梁高度过高、屋面防水同步施工、屋面圈梁为变高度斜向圈梁等问题,使得吊篮的搭设方式不能以常规的悬挂机构、配重等落在屋面板上,因此,在变高度斜向圈梁会面临着吊篮支架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滑移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能防止滑移的超高层不等高圈梁卡箍式吊篮支座及其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超高层不等高圈梁卡箍式吊篮支座,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框架支座,所述框架支座左、右对称设有四个竖直段,每个所述框架支座的竖直段上均沿上、下方向设有两个调节板,同一个竖直段上的两个调节板之间抵接均设有撑杆,左端的两个竖直段上,对应位置的两个调节板之间均设有一个左连接支架;右端的两个竖直段上,对应位置的两个调节板之间均设有一个右连接支架,所述左连接支架和右连接支架的结构相同;在每个所述调节板上均沿轴向设有九个定位孔,在所述竖直段上对应定位孔的位置处均设有通孔,每个该连接支架的两端各设有一个螺纹孔,固定螺栓伸入通孔,穿设过对应位置的定位孔并与螺纹孔螺接固定,以便给连接支架固定限位;在所述框架支座的上端螺接固定有固定支座,在所述固定支座上螺接固定有悬挑支臂,所述悬挑支臂的两端各设有一个与电机连接的卷轮,每个所述卷轮上均绕设有拉绳;两个悬挑支臂上同一端的两根拉绳连接一个吊篮。
采用上述结构,框架支座的上端设置固定支座,下端为开口状,并由此从上往下套夹在圈梁上,并依据圈梁的斜度,调整对应位置的连接支架在调节板上的位置,以便连接支架贴合圈梁固定,再由卷轮带动吊篮升降,带操作者靠近框架支座,以便随时调整连接支架的位置,确保幕墙施工的安全性;在此过程中,吊篮与框架支座相互分开操作,圈梁的斜度以及连接支架的调整不会影响吊篮运行的平衡稳定,确保吊篮移动的稳定性,在圈梁上能使用至少一个框体支座,满足在斜向屋面圈梁上安装吊篮的需求,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为了提高安装稳定性,作为优选,左、右两端上部的两个所述连接支架上均对称设有两个连接孔,每个所述连接孔均与角钢的竖直段螺接固定,该角钢的水平段与圈梁的上端面螺接固定。
为了保证吊篮移动的平衡,作为优选,每根所述拉绳的下端均设有两个绳结,两个所述绳结分别与吊篮同一端的内、外两侧连接固定。
具体步骤如下,
S1、将竖向矩形钢管和横向矩形钢管焊接安装成框架支座;
S2:将调节板安装固定在框架支座的竖直段上;
S3:在左、右同一端的上、下两个调节板之间放置撑杆,撑杆的上、下端面分别与对应端的调节板抵接;
S4:沿圈梁的斜度,把框架支座套放在圈梁上;
S5:把悬挑支臂螺接固定在框架支座的上端,并把卷轮上的拉绳连接吊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661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