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柔性电极导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62668.3 | 申请日: | 2021-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99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裴为华;王阳;邢立化;魏春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N1/05 | 分类号: | A61N1/05;A61B90/00;A61B90/1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天宇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柔性 电极 导入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柔性电极导入装置,包括:底板,包括相互倾斜设置的第一空心柱和第二空心柱,底板用于固定并驱动导入微针和夹持工具。导入微针,包括相互连接的针柄和针尖,针柄部分贯穿第一空心柱,针尖设置于针柄裸露于第一空心柱外部的一端,针柄沿第一空心柱的轴向做直线往复运动,针尖用于将所述柔性电极植入到目标组织内部。夹持工具,包括相互连接并构成L型的夹持轴和臂状结构,夹持轴部分贯穿第二空心柱,臂状结构设置于夹持轴裸露于第二空心柱外部的一端,夹持轴围绕第二空心柱的中心轴线旋转。本发明提供的柔性电极导入装置,可以快速、微创以及可重复地植入多根柔性微丝电极,提高了柔性电极植入的效率以及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脑机接口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电极导入装置。
背景技术
植入式多通道神经微电极是一种可通过手术植入大脑皮层或生物其他组织部位的神经接口器件。一般来说由金属或制备在硅等刚性材料上的神经微电极可依靠自身的强度和硬度插入组织。柔性微丝电极是一种制备在柔性衬底上的、类似丝线的神经接口器件,与硬质电极相比,其杨氏模量与生物组织更为接近,因此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但由于其自身柔软,无法直接植入到组织中。
常用的柔性微丝电极植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加强法,利用聚乙醇、麦芽糖、吉利丁等聚合物材料包裹在微丝外周,利用这些材料在某些温度或脱水时硬度较好的时机,辅助电极植入组织,然后通过组织液的溶解和代谢逐渐去除这些辅助材料,只留下微丝电极在体内。另一种粘附导入法,将柔性微丝电极利用水溶性胶或表面张力临时贴附在硬质微针表面,利用硬质微针将柔性电极带入后,溶解临时粘附胶,拔出导入针,达到将柔性电极植入体内的目的。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加强法需要选择特定的生物组织可吸收材料,一般来说这些材料的硬度都较低,为了达到植入需要的强度,包裹微丝的体积往往较大,容易造成较大损伤。粘附植入方法需要事先将每个微丝都与刚性导入针体粘附,限制了柔性电极植入的数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柔性电极导入装置,可以快速、微创以及可重复地植入多根柔性微丝电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柔性电极导入装置,包括:底板1、导入微针2和夹持工具3,其中:底板1,包括相互倾斜设置的第一空心柱11和第二空心柱12,底板1用于固定并驱动导入微针2和夹持工具3;导入微针2,包括相互连接的针柄21和针尖22,针柄21部分贯穿第一空心柱11,针尖22设置于针柄21裸露于第一空心柱11外部的一端,针柄21沿第一空心柱11的轴向做直线往复运动,针尖22用于将柔性电极植入到目标组织内部;夹持工具3,包括相互连接并构成L型的夹持轴31和臂状结构32,夹持轴31部分贯穿第二空心柱12,臂状结构32设置于夹持轴31裸露于第二空心柱12外部的一端,夹持轴31围绕第二空心柱12的中心轴线旋转。
可选地,底板1还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分别用于驱动针柄21做直线往复运动的运动位移,以及夹持轴31的旋转角度,使臂状结构32与针尖22相互接触和远离。
可选地,底板1还包括开设有卡槽的连接块,连接块设置于第一空心柱11和第二空心柱12的中间位置,第一空心柱11和第二空心柱12共同贯通于卡槽。
可选地,夹持轴31和导入微针2位于同一平面内。
可选地,针柄21和针尖22在沿同一轴向设置,针尖22的直径小于针柄21的直径。
可选地,夹持轴31的长度大于臂状结构32长度,夹持轴31和臂状结构32之间的夹角为90°。
可选地,夹持轴31围绕第二空心柱12的中心轴线的旋转角度范围为0°~360°。
可选地,针尖22与针柄21固定连接,夹持轴31与臂状结构32固定连接。
可选地,柔性电极为中间带孔的柔性微丝电极,针尖22用于插入柔性电极的孔内来带动柔性电极运动,从而将柔性电极植入到目标组织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626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