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压辊磨机辊隙动态控制与纠偏液压系统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61671.3 | 申请日: | 2021-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34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况锅明;王二军;王金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栾川县金鼎矿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C4/32 | 分类号: | B02C4/32;B02C25/00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科鼎佳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51 | 代理人: | 蔡佳宁 |
地址: | 47153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辊磨机辊隙 动态控制 纠偏 液压 系统 控制 方法 | ||
1.一种高压辊磨机辊隙动态控制与纠偏液压系统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高压辊磨机辊隙动态控制与纠偏液压系统包括动力源模块(1)、控制模块(2)、液压加载模块(3),所述动力源模块(1)、控制模块(2)和液压加载模块(3)之间通过液压管路连接;所述动力源模块(1)包括主液压泵(1.1),主液压泵(1.1)动力连接有主液压泵电机(1.1.1);主液压泵(1.1)输出连接有主动力液压管路,主动力液压管路分为两路动力液压管路;所述控制模块(2)包括动辊自由侧控制模块(2.1)、动辊传动侧控制模块(2.2),动辊自由侧控制模块(2.1)、动辊传动侧控制模块(2.2)结构相同;所述动辊自由侧控制模块(2.1)包括换向阀(2.1.1)、泄压阀(2.1.2)、辊隙调整控制阀(2.1.3);所述换向阀(2.1.1)为三位四通阀,其入口侧两端口分别连接动力液压管路、辊隙调整控制阀(2.1.3),出口侧两端口连接至液压加载模块(3);所述辊隙调整控制阀(2.1.3)为二位二通开关阀,其入口侧端口与换向阀(2.1.1)连通,出口侧端口通过回油液压管路连接至油箱;所述泄压阀(2.1.2)为二位二通开关阀,其入口侧端口连接至液压加载模块(3),出口侧端口通过回油液压管路连接至油箱;所述液压加载模块(3)包括动辊自由侧液压加载模块(3.1)、动辊传动侧液压加载模块(3.2),动辊自由侧液压加载模块(3.1)、动辊传动侧液压加载模块(3.2)结构相同;所述动辊自由侧液压加载模块(3.1)包括加载液压缸(3.1.1)、辊隙调整液压缸(3.1.2)、蓄能器(3.1.3)、蓄能器压力控制泵(3.1.4);所述加载液压缸(3.1.1)与换向阀(2.1.1)出口侧两端口的其中一端口通过液压管路连接,所述辊隙调整液压缸(3.1.2)与换向阀(2.1.1)出口侧两端口的另一端口通过液压管路连接;所述蓄能器(3.1.3)与加载液压缸(3.1.1)通过液压管路连接;所述蓄能器压力控制泵(3.1.4)与蓄能器(3.1.3)通过液压管路连接,蓄能器压力控制泵(3.1.4)动力连接有压力控制泵电机(3.1.4.1);所述动辊自由侧液压加载模块(3.1)与动辊传动侧液压加载模块(3.2)之间设置有蓄能器压差控制泵(3.3)、压力差控制阀(3.3.2);所述蓄能器压差控制泵(3.3)为双向液压泵,蓄能器压差控制泵(3.3)动力连接有压差控制泵电机(3.3.1);所述蓄能器压差控制泵(3.3)和蓄能器压力控制泵(3.1.4)的额定输出流量小于主液压泵(1.1)的额定输出流量;其特征是:
高压辊磨机辊隙调整由主液压泵(1.1)提供动力进行调整;
所述动辊自由侧液压加载模块(3.1)、动辊传动侧液压加载模块(3.2)对应的蓄能器(3.1.3)的压力由主液压泵(1.1)建立;
所述动辊自由侧液压加载模块(3.1)、动辊传动侧液压加载模块(3.2)对应的蓄能器(3.1.3)的压力及两者之间压力差的控制,由动辊自由侧液压加载模块(3.1)、动辊传动侧液压加载模块(3.2)分别对应的蓄能器压力控制泵(3.1.4)及蓄能器压差控制泵(3.3)联动控制实现;蓄能器压力控制泵(3.1.4)及蓄能器压差控制泵(3.3)的联动控制采用PID控制;
蓄能器压力控制泵(3.1.4)及蓄能器压差控制泵(3.3)的联动控制原则为:A、当动辊自由侧液压加载模块(3.1)、动辊传动侧液压加载模块(3.2)对应的蓄能器(3.1.3)压力在其设定范围的下限以上时,动辊自由侧液压加载模块(3.1)、动辊传动侧液压加载模块(3.2)对应的蓄能器(3.1.3)压力及两者之间压力差的控制由蓄能器压差控制泵(3.3)控制实现;B、当动辊自由侧液压加载模块(3.1)或动辊传动侧液压加载模块(3.2)对应的蓄能器(3.1.3)压力低于设定范围的下限时,动辊自由侧液压加载模块(3.1)、动辊传动侧液压加载模块(3.2)对应的蓄能器(3.1.3)压力及两者之间压力差的控制由蓄能器压力控制泵(3.1.4)、蓄能器压差控制泵(3.3)同时控制实现;C、当启动蓄能器压力控制泵(3.1.4)、蓄能器压差控制泵(3.3)进行动辊自由侧液压加载模块(3.1)、动辊传动侧液压加载模块(3.2)对应的蓄能器(3.1.3)压力及两者之间压力差的控制时,动辊自由侧液压加载模块(3.1)、动辊传动侧液压加载模块(3.2)对应的蓄能器(3.1.3)压力由蓄能器压力控制泵(3.1.4)、蓄能器压差控制泵(3.3)控制调整至设定压力的上限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栾川县金鼎矿业有限公司,未经栾川县金鼎矿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6167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