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振动的揿针穴位刺激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59625.X | 申请日: | 2021-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18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袁松梅;林芳菲;姬鹏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分类号: | A61H39/08;A61H3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吴欢燕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振动 穴位 刺激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振动的揿针穴位刺激装置,包括揿针、振动层、控制单元、第一固定胶带和第二固定胶带,揿针固定于振动层的第一侧;控制单元包括控制电源和连接线,连接线的一端与振动层固定连接,连接线的另一端与控制电源可拆卸连接;第一固定胶带与振动层的第二侧粘接,第一固定胶带设有供连接线穿过的通线孔;振动层位于第二固定胶带与第一固定胶带之间,第二固定胶带与第一固定胶带粘接,且第二固定胶带设有供揿针穿过的第一通针孔。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振动的揿针穴位刺激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将振动层产生的振动通过揿针进行有效传递,以加大揿针对穴位的刺激效果,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振动的揿针穴位刺激装置。
背景技术
揿针,又称为揿钉型皮内针,是针尾呈环形并垂直于针身的皮内针,为临床皮内针的常见类型。皮内针刺法又称“埋针法”,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刺入并固定于穴位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是给皮部以微弱而较长时间的刺激,以达到治疗各种疼痛及慢性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研究证明针刺的原始效应是针刺电化学效应,即揿针进入体内的针体属于金属,金属在电解质溶液里呈阳离子状态,当揿针进入体内的电解质溶液时会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针刺电化学效应,从而影响局部组织的电位差和浓度差,进一步影响穴位神经组织产生通经活络、活血祛瘀、调节阴阳平衡的治疗作用。
在现有技术中,揿针的使用需要徒手拿取,容易发生感染、断针等情况,而且仅通过针体的物理作用,治疗时刺激感受微弱,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振动的揿针穴位刺激装置,能够将振动通过揿针进行有效传递,以加大揿针对穴位的刺激效果,提高了治疗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振动的揿针穴位刺激装置,包括:
揿针;
振动层,所述揿针固定于所述振动层的第一侧;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电源和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振动层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电源可拆卸连接;
第一固定胶带,所述第一固定胶带与所述振动层的第二侧粘接,所述第一固定胶带设有供所述连接线穿过的通线孔;
第二固定胶带,所述振动层位于所述第二固定胶带与所述第一固定胶带之间,所述第二固定胶带与所述第一固定胶带粘接,且所述第二固定胶带设有供所述揿针穿过的第一通针孔。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振动的揿针穴位刺激装置,所述揿针包括圆底以及与所述圆底连接的针体,所述圆底与所述针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圆底与所述振动层的第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针体穿过所述第一通针孔。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振动的揿针穴位刺激装置,所述第一通针孔的面积小于所述圆底的面积,以使所述圆底完全覆盖于所述振动层与所述第二固定胶带之间。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振动的揿针穴位刺激装置,所述振动层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固定胶带的面积,所述第二固定胶带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固定胶带的面积,以使所述振动层完全覆盖于所述第一固定胶带与所述第二固定胶带之间,且所述第一固定胶带能够完全覆盖所述第二固定胶带。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振动的揿针穴位刺激装置,在所述第二固定胶带上背向所述振动层的一侧粘接有底层控释膜,所述底层控释膜完全覆盖所述第二固定胶带,且所述底层控释膜与所述第一固定胶带粘接;所述底层控释膜设有供所述针体穿过的第二通针孔,所述第二通针孔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固定胶带的面积。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振动的揿针穴位刺激装置,所述底层控释膜与所述第一固定胶带形状相同且面积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962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检测安全帽耐穿刺性能的装置
- 下一篇:基于超声振动的止痛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