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改性混凝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56371.6 | 申请日: | 202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39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王诗榕;卓东贤;潘伟超;何文龙;王璟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信和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2 | 分类号: | C04B28/02;C04B111/20;C04B111/27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诚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9 | 代理人: | 林小彬 |
地址: | 362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改性 混凝土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材料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石墨烯改性混凝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水泥10~25份,矿渣粉0~15份,砂10~40份,碎石20~60份,聚丙烯纤维0~5份,水6~15份,分散剂0.1~5份,减水剂0~5份,三维石墨烯0.01~2份,石墨烯0.01~2份。制备出的混凝土材料具有高抗折强度和抗弯拉伸强度、强防水性能、优异的抗氯离子渗透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石墨烯改性混凝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凭借着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耐久性好、抗折强度高、强度等级范围宽等优点,在建筑业、造船业、机械工业、海洋开发、地热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建筑工业现代化进度的日益加快,对混凝土材料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如更高的抗折强度、更强的防水性能等。针对该问题,通常本领域技术人员会在混凝土配方中掺加石膏、石灰膏或纤维性增强材料等物质,提高混凝土的抗折强度。相比于宏观材料,纳米粒子的表面效应、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隧道效应赋予其宏观材料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例如中国申请专利:201110074370.6公开了一种纳米材料复合超高性能混凝土,1m3混凝土中含有:水泥380-420kg,细骨料680-740kg,粗骨料1120-1190kg,水130-160kg,粉煤灰50-75kg,硅灰25-64kg,高性能减水剂6.1-10.4kg,碳纳米管0.05-0.25kg,纳米二氧化硅15-25kg。该发明将碳纳米管和纳米二氧化硅复合应用于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中,大幅度提升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可用于大型跨海大桥、超高层建筑等对混凝土材料要求较高的工程中,具有重大的工程实用价值和显著的技术经济意义。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单层二维碳纳米材料,这种稳定二维蜂巢状晶格结构赋予了石墨烯优异的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性能,与碳纳米管、碳纤维等一维纳米碳材料相比,更能够弥补混凝土材料的自身也存在抗折强度低、韧性差等缺点,此外还能赋予传统混凝土材料所不具备的其他性能。例如中国申请专利:201910898335.2公开了一种高导热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该发明的混凝土配方中采用低掺量的石墨烯和导热纤维,在混凝土内部成有效的石墨烯-碳纤维-骨料导热网络,提高了混凝土的导热系数,降低了沿板厚方向的温度梯度和板内温度翘曲应力;此外制备出的混凝土还具有较高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韧性和耐磨耗性能。再比如中国申请专利:201811260006.7公开了高性能石墨烯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石墨和水进行第一混合,并对所得到的混合物进行水相剥离处理;(2)将步骤(1)获得的产物与引气剂、水泥、无机活性矿粉和骨料进行第二混合,得到原位分散的石墨烯混凝土。制备工艺简单、污染少、能耗低、成本低,易于工业化生产,可以很好地保障大型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高石墨烯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冻融性能,使其在寒冷严苛条件下力学性能下降慢、表面剥蚀及弹性模量损失小。
然而,现有技术采用石墨烯仅能提高混凝土材料的某一方面的性能,比如抗折强度、防水性、抗氯离子渗透性,难以制备出上述各方面性能兼具的混凝土材料。
发明内容
因此,针对现有混凝土材料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在较低石墨烯添加量的前提下,具有高抗折强度和抗弯拉伸强度、强防水性能、优异抗氯离子渗透性的石墨烯改性混凝土材料。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在于提供该石墨烯改性混凝土材料的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石墨烯改性混凝土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水泥10~25份,矿渣粉0~15份,砂10~40份,碎石20~60份,聚丙烯纤维0~5份,水6~15份,分散剂0.1~5份,减水剂0~5份,三维石墨烯0.01~2份,石墨烯0.01~2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信和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泉州信和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63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