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电极及电渗泵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55760.7 | 申请日: | 202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80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杨倩;高猛;叶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未名信科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04B53/00 | 分类号: | F04B53/00;F04B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9 | 代理人: | 史晶晶 |
地址: | 311200 浙江省杭州市萧***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电极 电渗泵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电极及电渗泵。一种微电极,包括绝缘的平板支撑体,所述平板支撑体的中间设有贯穿其正面和背面的通孔,所述的正面和背面中至少有一面固定有网状导线,所述网状导线覆盖所述通孔。本发明的微电极为电极和导线一体成型,避免了传统超声焊接与挤压连接的各种缺点,从而提高了引线与电极之间的强度,避免了接触电阻的产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电极及电渗泵。
背景技术
电渗泵是结构较为简单的流体输送器件。其具有流量连续无脉动、无运动部件、无机械磨损等优点,涉及到流体输送的许多领域,如药物微量输液、高效液相色谱、芯片实验室、燃料电池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公开的专利和论文中,大多数电渗泵的电极和引线之间都是通过超声焊接或挤压的方式连接的。但在超声焊接工艺中,产生的火花所造成的杂质会附着在超生焊接连接点上,引入接触电阻。此外,通过挤压的方式实现电极与引线的方式连接,又存在结合力较低的问题。
为此,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电极,该微电极为电极和导线一体成型,避免了传统超声焊接与挤压连接的各种缺点,从而提高了引线与电极之间的强度,避免了接触电阻的产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微电极组装的电渗泵,该电渗泵可以实现多级电渗泵的模块组装,提高组装效率。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微电极,包括绝缘的平板支撑体,所述平板支撑体的中间设有贯穿其正面和背面的通孔,所述的正面和背面中至少有一面固定有网状导线,所述网状导线覆盖所述通孔。
以上微电极属于一体型电极,其中的金属网线既可以作为电极,又可以利用其自由端作为引线,连接电源;并且其覆盖的通孔是流体的流动通道,因此主要用于电渗泵。
由于该微电极不需要连接电极和引线,因此避免了传统超声焊接与挤压连接的各种缺点,从而提高了引线与电极之间的强度,避免了接触电阻的产生。
对于网状导线与平板支撑体的固定方式可以是任意的,并且可优选接触电阻较小的方式,例如键合或者缠绕等。导线通常采用具备有效电导率的金属。
平板支撑体可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陶瓷,聚四氟乙烯,玻璃,聚碳酸酯,聚氨酯等生物相容性的材料,从而制成可植入式电极应用于医疗设备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的外轮廓呈圆柱状,一方面减少流动通道的死角,另一方面增加通道面积。对于支撑体的形状则没有特别限制,可采用典型的长方体或圆柱体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状导线键合在所述平板支撑体上,可采用球形键合机和锲型键合机等设备实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平板支撑体的正面和背面都键合有网状导线,并且所述正面的网状导线和所述背面的网状导线为两个独立的导线。采用键合的方式可以是两个独立的导线分别稳定地固定在支撑体的正面和背面,从而制成双面电极,提高空间利用率,使电极或电渗泵更微型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所述网状导线呈纵向之字形和横向之字形叠加的形状。之字形的编织工艺简单,更容易实现,但也可以采用其他更均匀规则的编织形状,例如蜂窝状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平板支撑体的设有网状导线的面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凸起的围边。凸起的围边可起到垫片的作用,当组装成电渗泵的电极模块使,电极和多孔薄膜之间通过凸起的围边隔开,以减少对电极的不利干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平板支撑体的正面和背面分别设有多个凸起,所述网状导线由导线迂回缠绕多个所述凸起形成,并且在所述正面和所述背面形成一体的网状导线。在支撑体的正面和反面缠绕成一体的金属网线具有更可靠的牢固性,形成的电极为单面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未名信科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未经杭州未名信科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57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