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由酸性含铜蚀刻废液制取硬脂酸铜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50588.6 | 申请日: | 2021-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54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7 |
发明(设计)人: | 于少明;李嘉琪;徐金章;刘后传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兴冶炼厂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51/41 | 分类号: | C07C51/41;C07C51/50;C07C53/126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乔恒婷 |
地址: | 2254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酸性 蚀刻 废液 制取 硬脂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由酸性含铜蚀刻废液制取硬脂酸铜的方法,以酸性含铜蚀刻废液为原料,采用简单的工艺,可一步制得纯度≥98.5%、游离酸含量≤0.4%、氯离子含量≤500ppm的硬脂酸铜产品。本发明因使用含铜蚀刻废液作为原料,可使生产成本显著降低,生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此外,本发明因加入了短链脂肪酸,可使硬脂酸铜制备过程的时间有效地缩短,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硬脂酸铜的制取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由酸性含铜蚀刻废液制取硬脂酸铜的方法,属于工业废液回收处理利用与材料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硬脂酸铜,又称十八酸铜,为天蓝色粉末状物质。该产品性能优异,用途广泛,除在橡塑工业中作为助剂、叔胺生产作为催化剂、防污涂料中作为防污剂外,还可在超疏水/超亲油材料中作为超疏水/超亲油剂、治疗脚气的日化用品中作为抗真菌剂、降解塑料中作为光敏剂等。
硬脂酸铜制备方法主要有干法和湿法两种。其中干法又称直接法,以熔融法工艺为主;湿法又称复分解法,以水法一步法工艺为主。熔融法工艺要求反应温度在产物熔点之上,产物呈熔融状态然后冷却成固体再经粉碎制得,该工艺硬脂酸与氧化铜粉末反应不够彻底,产品也容易因氧化而颜色加深。湿法工艺在水相中反应生成产物,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品色泽好等优点,但也存在着制备耗时长、生产效率低、原料消耗大等不足。相对而言,目前实际应用较多的是湿法。湿法生产硬脂酸铜目前所用的含铜原料均是工业级产品,它们主要有:乙酸铜、硫酸铜、硝酸铜等。
在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制造的众多工序中,蚀刻铜是最为重要的工序之一。该工序主要是用蚀刻液将覆铜箔基板上不需要的部分铜箔除去,将需要的部分铜箔保留下来,使之形成所需要的电路图形。目前,所用的蚀刻液主要有酸性蚀刻液(CuCl2-HCl)、碱性蚀刻液(NH3-NH4Cl)等。在酸性蚀刻液的蚀刻过程中,蚀刻液中的Cu2+离子与铜箔作用生成Cu+离子,Cu+离子浓度不断升高,Cu2+离子浓度不断降低,蚀刻能力随之降低。当蚀刻能力降低至一定程度时,蚀刻液就变成了蚀刻废液。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PCB生产大国,每年因PCB生产而产生的含铜蚀刻废液中含有大量的铜离子、盐酸等危险废物,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HW22类,若直接排入环境中,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酸性含铜蚀刻废液中的铜含量一般在120~180g/L左右、盐酸含量在65~140g/L左右,具有极高的回收利用价值。故对其回收处理方法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目前,由酸性含铜蚀刻废液回收制备的产品主要有:金属铜、氧化亚铜、氧化铜、氢氧化铜、硫酸铜、碱式碳酸铜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酸性含铜蚀刻废液制取硬脂酸铜的方法,以实现含铜蚀刻废液的综合回收利用,同时为硬脂酸铜的制备找到一种新方法、新原料。另外,鉴于酸性含铜蚀刻废液原料中的氯离子含量很高,故需采取有效的方法确保回收制得的产品质量符合要求,同时还能获得较高的铜回收率,避免了含铜废液的二次处理或导致对环境的危害。
本发明由酸性含铜蚀刻废液制取硬脂酸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适量酸性含铜蚀刻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搅拌均匀,记为溶液a;
步骤2:向溶液a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碱溶液,使溶液a的pH值调至11.0~12.0,得到溶液b;
步骤3:向溶液b中加入一定量的硬脂酸、短链脂肪酸,在70~95℃下搅拌反应1~2h,过滤分离;滤液去回收副盐,滤饼经热水洗涤至无氯离子后,在100℃~110℃干燥至恒重即得产品硬脂酸铜。
所述酸性含铜蚀刻废液中Cu2+的浓度≤180g/L,盐酸浓度≤140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兴冶炼厂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未经泰兴冶炼厂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05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