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3D打印的针织结构关节护具的制造工艺及回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45388.1 | 申请日: | 2021-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1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邹斌;丁守岭;王鹏;庄悦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5/058 | 分类号: | A61F5/058;D01G11/00;D04B1/22;A41D13/06;A41D13/05;B33Y50/00;B33Y8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2 | 代理人: | 周新楣 |
地址: | 250061 山东省济南***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打印 针织 结构 关节 护具 制造 工艺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3D打印的针织结构关节护具的制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CT扫描获取病人病患处三维几何模型,确定病人患处所需护具的形状;2)分析病人病患处所需的受力条件调整相应位置的针织结构的参数以满足要求;3)根据针织结构具有结构重复性的特点,推算针织结构最小重复单元的参数获得满足要求的针织结构模型;4)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最终获得所需针织结构关节护具。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回收方法。本发明该工艺制得的针织结构关节护具具有良好的形状匹配性,减轻了护具重量,提高了透气性,更好的身体贴合性,可以进一步提高了佩戴的舒适度并提升治疗效果,而且提供的回收工艺提高了材料利用率,降低了制造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个性化医疗护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基于3D打印的针织结构关节护具的制造工艺及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3D打印技术由于其从数字模型直接到实体零件的快速成形的特点,在复杂形状、小批量和个性化零件的制造上具有巨大优势,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个性化医疗护具领域。其做法通常是通过人体患处三维数字模型进行个性化的护具设计,与患处良好配合,在康复治疗的前提下达到提高佩戴舒适性的目的。在关节扭伤,骨折等的治疗与康复中收到广泛应用。但由于人体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拉伸运动的复杂性,目前的3D打印护具设计通常只是考虑到与患处形状的匹配性,并未考虑患处及其周围组织的受力要求,这要求设计的护具力学性能与人体相应位置的受力要求相匹配,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治疗康复效果,提高佩戴舒适性。此外,由于护具个性化定制的缘故无法二次使用,且材料回收比较困难,造成浪费并且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成本。
针织结构是由串联起来的纱线圈联结而成,具有优异的拉伸恢复性,透气性,力学性能可设计性以及可回收利用的特性,在工业和医疗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案例。但目前针织结构织物通常是通过传统的机织方法获得,对设计的织物结构完成度有限,不能达到个性化匹配的要求。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解决一般3D打印的医用护具无法为人体患处组织提供相匹配的力学性能的问题,实现模型和实物的高度一致性.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和佩戴舒适度,且能够实现材料的二次利用,减轻患者治疗费用成本的是基于3D打印的针织结构关节护具的制造工艺及回收方法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3D打印的针织结构关节护具的制造工艺及回收方法。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一般3D打印的医用护具无法为人体患处组织提供相匹配的力学性能的问题;通过对患处的三维模型和康复治疗的受力需求进行针织结构的参数设计,建立满足形状和力学要求的三维模型,利用3D打印工艺制备,实现模型和实物的高度一致性.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和佩戴舒适度;通过回收实现了材料的二次利用,减轻患者治疗费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3D打印的针织结构关节护具的制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CT扫描获取病人病患处三维几何模型,确定病人患处所需护具的形状;
2)分析病人病患处所需的受力条件调整相应位置的针织结构的参数以满足要求;所述针织结构的参数包括针织结构最小重复单元、纱线间距t、纱线倾角α和纱线直径D;
3)根据所述针织结构具有结构重复性的特点,推算针织结构最小重复单元的参数获得满足要求的针织结构模型;
4)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最终获得所需针织结构实物。
优选地,所述针织结构最小重复单元为可通过重复平移简单变换得到整个所述针织结构的最小单元,其设计参数影响所述针织结构尺寸大小及力学性能。
优选地,所述纱线间距t为所述针织结构相邻纱线间的距离,能够保证相邻纱线在3D打印过程不发生粘结而使整个结构具有针织物的特性。
优选地,所述纱线倾角α为倾斜纱线轴线与打印平台的夹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453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激光雷达测试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动脉分流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