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度盐碱地上水稻秧苗的培育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243524.3 | 申请日: | 2021-03-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408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何华娟;薛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碧青园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C1/08 | 分类号: | A01C1/08;A01C1/00;A01G22/22 |
| 代理公司: | 湖南楚墨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68 | 代理人: | 麦振声 |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度 盐碱 地上 水稻 秧苗 培育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重度盐碱地上水稻秧苗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重度盐碱地上水稻秧苗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种子消毒:在常温室温中将耐盐碱水稻品种放入含有恶苗净的混合液中进行浸泡,本发明通过在育苗之前将种子进行种子消毒,能够有效的降低盐碱地区水稻育苗主易产生水稻立枯病和水稻烂秧、恶苗病等,同时通过将水稻种子在育苗圃中进行碱度培养,能够在移栽前让水稻种子适宜重度盐碱地上的环境,当移栽后,能够保证水稻秧苗尽快的适宜生产环境,避免相互排斥,解决了直接将秧苗或者种子直接播种在已经处理的重度盐碱地中,从而很难控制秧苗或者种子生长环境导致秧苗死亡的问题,提高了秧苗或者种子的成活率,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度盐碱地上水稻秧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重度盐碱地上水稻秧苗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的盐碱地不少,其中黑龙江省的盐碱地耕地面积就接近700万亩,具有pH值高(8~9)含碱性强、苏打种类多,通透性差、土壤粘重、土壤冷浆、养分释放慢、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基础肥力低等特性,因为它白身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其不适合用于水稻的种植,可是为了改变此种状况,我国从80年代开始,就已经投入了大资金,开展实验与研究,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有明显效果,水稻产量已经能达到每亩400-500kg,但是目前秧苗或者种子直接播种在,已经处理的重度盐碱地中,并且通过相应的酸碱中和和施肥,改变种植土地的酸碱度,达到秧苗或者种子生长的环境,但是直接将秧苗或者种子直接播种在已经处理的重度盐碱地中,从而很难控制秧苗或者种子生长环境,同时没有做种子消毒,从而导致盐碱地区水稻育苗主易产生水稻立枯病和水稻烂秧、恶苗病等,导致秧苗或者种子的成活率低,因此这种方法种植的水稻,产量很低。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设计一种重度盐碱地上水稻秧苗的培育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度盐碱地上水稻秧苗的培育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重度盐碱地上水稻秧苗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种子消毒:在常温室温中将耐盐碱水稻品种放入含有恶苗净的混合液中进行浸泡;
S2,育苗地的采选:采选设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并在育苗地深翻10厘米,以及在育苗地与育苗地之间再挖出30~50厘米的排水沟,床面应高出地面10~20厘米;
S3,育苗地土壤增肥和中和土壤酸碱度中和:将春季播种前将二铵或复合肥撒在床面上,施用量为每平方米55~60克,用耙子翻耕机翻耕,再用700~800倍液硫酸水浇透,待育苗地面水渗干后在上面铺隔离层;
S4,营养土的配制:取盐碱比较轻没施早田除草剂的早田土或者山皮土,用5~8毫米筛子过筛,加入35~45%有机肥或草碳土,再加入水稻育苗营养剂,并且按照每袋50~60公斤水稻育苗营养剂可拌260~280公斤育苗地,育苗125~135盘,混拌均匀后的营养土即可平铺在隔离层上或装入盘中待播种用;
S5,浇水播种:将S4中营养土装盘铺平后,并且用850~950倍硫酸水浇床面,并且按照每平方米220~240克种子播种;
S6,覆土、撒苗床除草剂:播完种子后用拌有营养剂的育苗地盖种,厚度1.1~1.5厘米,再将苗床封闭除草剂护秧,对细土或细沙混拌均匀撒在育苗地面上,即可盖地膜和扣膜;
S7,防立枯病:秧苗1.5~2个叶前浇立枯一次净或枯必净,每袋40克可处理42~44平方米苗床,秧苗2.5叶(离乳期)以后,如果秧苗徒长,根系不好,易得立枯病,在发病初期可用立枯一次净或枯必净兑水浇在发病处3~5天即可发出新根长出新叶,如果育苗地面返碱严重,可浇1次1800~1900倍酸化水;若苗出齐后要及时抽掉地膜;
S8,追肥秧苗:在2.5叶以后,根据秧苗颜色适当追施硫氨,每平方米施50~60克并且温度控制在23~25℃,棚内通风,并且及时浇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碧青园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碧青园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435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