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体式高效热洗-高级氧化联合处理含油污泥的系统及含油污泥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38228.4 | 申请日: | 202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39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薛建良;张琦;刘冰;肖新峰;高宇;李琳;刘友乐;成东乐;蒋晴;魏金晓;高洪阁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143 | 分类号: | C02F11/143;C02F11/147;C02F11/13 |
代理公司: | 山东三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08 | 代理人: | 高洋;肖太升 |
地址: | 26659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式 高效 高级 氧化 联合 处理 含油 污泥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一体式高效热洗‑高级氧化联合处理含油污泥的系统及含油污泥处理方法,属于含油污泥处理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水洗和氧化两个过程,水洗过程中能高效快速的洗脱掉大部分的原油,为后续的氧化处理大大降低了降解难度;氧化过程中,采用过硫酸盐作为氧化剂,在较低温度和添加水量的条件下实现绿色环保的处理,对环境的危害性小,为含油污泥修复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含油污泥处理装备及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式高效热洗-高级氧化联合处理含油污泥的系统及含油污泥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原油生产、运输、储存和精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油泥。在中国,石化行业的油泥年产量估计为300万吨。含油污泥不仅产量高,而且组成成分非常复杂。污泥的组成主要取决于油的类型及其来源。通常,它包含5-60wt%的石油,30-90wt%的水和5-40wt%的矿物颗粒。对石油成分分析表明,其中存在40-52wt%的烷烃,28-31wt%的芳香烃,7-22.4wt%的胶质和8-10wt%的沥青质。含油污泥不仅组成复杂,许多成分都有毒,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
目前的含油污泥处理方法中,直接填埋法、注入地层处理法等物理方法虽然可以做到以最快的效率处理含油污泥,但也给环境埋下巨大的隐患,不符合当今绿色发展的观念,其危害也被大家逐渐重视起来;而污泥法、堆肥法以及生物反应器这一类生物方法虽然成本低、投资低、环境友好性显著,但是生物法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即处理周期长。相比于前两类方法,化学方法因其普遍性、高效性、低成本和修复周期短的特点而被广泛用于含油污泥的处理。其中,使用表面活性剂洗脱有机物的方法操作方便、处理效率高,但是单一洗脱的处理手段在含油污泥这类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上还是相对较弱,不能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因此,如何能在更环保的角度上提高含油污泥的处理效率是更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热洗-高级氧化联合处理含油污泥的系统及含油污泥处理方法,可有效去除污泥中的油,绿色环保,对环境危害性小。
为了能够实现高效处理含油污泥,本发明提供一种一体式的高效热洗-高级氧化联合处理含油污泥的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心处理池、用于搅拌物料的搅拌器和用于控制中心处理池内温度的控温装置,所述中心处理池的进口端分别连接含油污泥进料通道、水洗通道、氧化药剂进料通道和水洗药剂进料通道;所述中心处理池的下端连接有排泥通道。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进入中心处理池的含油污泥的处理效果,通过含油污泥进料通道进入中心处理池内的含油污泥在进入中心处理池前经过预热器进行预热;预热器包裹在含油污泥进料通道的外侧,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对含油污泥进料通道内的含油污泥进行预热,预热温度40-50℃。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为了节省热量,可以使用系统中的废弃的热量作为预热器的热源,具体的:所述预热器的热量来自于中心处理池内的废水,废水经过抽水泵抽入预热器内对含油污泥进行预热;经过预热的废水最终进入废水槽内。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中心处理池内设置用于向抽水泵提供废水源的移动排水槽,所述移动排水槽的底部设置有单向进水口,当移动排水槽向下移动并进入中心处理池内的上层废水时,单向进水口打开,废水通过单向进水口进入排水槽内,当移动排水槽向上移动离开上层废水时,单向进水口关闭。
由于处理方法中先进行水洗后进行氧化,采用上下移动式取水可以尽可能的保证下层含油污泥完全进入氧化环节而不是被抽水泵直接排出。
一种使用实施例1系统的高效热洗-高级氧化联合处理含油污泥的方法,
(1)通过含油污泥进料通道将含油污泥装填入中心处理池,第一次装填可以不进行预热,之后中心处理池中产生废水后用废水进行预热;
(2)水洗阶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82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