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相间相对介损确定电缆相对老化程度的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36030.2 | 申请日: | 2021-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96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费雯丽;邓显波;欧阳本红;王格;刘松华;王昱力;夏荣;刘宗喜;黄凯文;李文杰;赵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姜丽楼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相间 相对 确定 电缆 老化 程度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相间相对介损确定电缆相对老化程度的方法及系统,包括:确定目标高压电缆的接地方式,根据接地方式进行泄露电流的分离,确定每相电缆的泄露电流;对于任意两个不同相电缆,根据该任意两个不同相电缆的泄露电流的差值计算该任意两个不同相电缆间的相对泄露电流;根据每个任意两个不同相电缆间的相对泄露电流和预设的电缆相对老化程度判据,确定所述目标高压电缆的相对老化程度最大的电缆所在的相。本发明的相对介损的判定方式,无需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规避了电流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以及环境的影响,抵消了同种电流传感器的硬件影响,能有效判断出各相电缆的绝缘相对老化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老化程度研究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相间相对介损确定电缆相对老化程度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正在不断增加,高压电缆使用量也在逐年增长。然而,由于电、热、机械应力、化学腐蚀和环境条件等多重因素,电缆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绝缘质量会逐渐下降,并可能因此损坏绝缘系统致使电缆故障。一旦电缆发生击穿现象,必须进行长时间断电维护,给经济带来严重损失,而且会扰乱广大居民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因此,如何使电缆长期、持续、安全稳定运行是现代电力企业的研究方向和生产要求。
近几十年来为了提高电缆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形成了多种检测电缆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检测方法之一是定期的绝缘预防性试验,但是这些检测方法依然存在着某些局限性,主要为两个方面:首先,预防性试验一般是在断电情况下进行,而断电的现象应该是电力系统极力避免的;其次:预防性试验一般是对全部电缆开展试验,某些原本良好的电缆由于多次在高于额定电压情况下进行试验会导致电缆绝缘的更加快速老化。此外,人工停电检修需要一套检修班组,这也大大增加了检修的人工费用与时间进度安排。
通过持续性的监测电缆绝缘状况,然后根据监测数据来判断对电缆进一步的检修和维护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状态检修。在线监测不但可以减少对全部电缆定期进行检修的劳动量,减少了试验成本,避免使一些良好电缆加速老化等,而且可以对不停的监测电缆绝缘状态,提前发现故障隐患,减少事故的突然发生带来的危害。同时,进行在线监测可以随时的对电缆的电气参量进行检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全面的历史数据库,为日后电缆的维修提供依据。另外高压电缆绝缘目前还是缺乏精度高、误差小、监测指标方便的手段,尤其是弱信号的采集与处理,需要更加完善的手段进行分析。
针对目前高压电缆在线监测存在信号获取难度大、在线监测精度不足等的问题,寻求更为快捷有效的电缆绝缘老化状态在线评估方法是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相间相对介损确定电缆相对老化程度的方法及系统,以解决如何快速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相间相对介损确定电缆相对老化程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目标高压电缆的接地方式,根据接地方式进行泄露电流的分离,确定每相电缆的泄露电流;
对于任意两个不同相电缆,根据该任意两个不同相电缆的泄露电流的差值计算该任意两个不同相电缆间的相对泄露电流;
根据每个任意两个不同相电缆间的相对泄露电流和预设的电缆相对老化程度判据,确定所述目标高压电缆的相对老化程度最大的电缆所在的相。
优选地,其中,所述根据接地方式进行泄露电流的分离,确定每相电缆的泄露电流;
当高压电缆的接地方式为两端直接接地时,通过在每相电缆的接地两端分别安装的同步电流测量传感器获取每相电缆的接地两端的电流;
根据获取的每相电缆的接地两端的电流确定每相电缆的泄露电流,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60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