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池的多层防火材料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33526.4 | 申请日: | 2021-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597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丁凯;杨再浪;徐赢斐;施晓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葆尔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5/20 | 分类号: | B32B25/20;B32B17/02;B32B17/06;B32B33/00;B32B37/06;B32B37/10;B32B37/00;H01M50/231;H01M50/249 |
代理公司: | 慈溪夏远创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86 | 代理人: | 陈伯祥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池 多层 防火 材料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电池的多层防火材料,包括防火材料本体,所述防火材料本体由两层玻璃纤维布和一层陶瓷化硅橡胶组成,两层所述玻璃纤维布分别贴设在陶瓷化硅橡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防火材料本体外表面包裹有硅胶,多层结构材料相比于现有的电池间防火材料有更大的耐冲击性能,且无论从耐冲击时间和耐冲击次数都明显优于现有防火材料,且产品更轻薄,包裹在防火材料本体外表面的硅胶可将电池表面的热量迅速传导到外界,提高了电池的散热效率,降低了电池的热失控概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火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池的多层防火材料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汽车的能源越来越多样化,现在已经出现了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电池内部化学反应的产热速率远高于散热速率,大量热量在电池内部积累导致电池温度急速上升,最终引起电池起火或爆炸,造成电池的热失控。
由于热失控通常反应非常的迅速,且冲击力极大,因此为了在电池发生热失控时最大程度的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会对电池进行防火材料包覆,但是现有解决方案的包覆材料有较好的防火性能,但是其耐冲击性却较差,还有,为最大程度保证人员安全,降低车辆损坏,有时会对电池进行全包裹或半包裹,全包裹或半包裹会降低电池散热效率,提高了电池的热失控概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池的多层防火材料及其制作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用于电池的多层防火材料,包括防火材料本体,所述防火材料本体由两层玻璃纤维布和一层陶瓷化硅橡胶组成,两层所述玻璃纤维布分别贴设在陶瓷化硅橡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防火材料本体外表面包裹有硅胶。
优选的,所述防火材料本体厚度为0.4-0.8mm。
优选的,所述防火材料本体的抗拉伸强度大于20Mpa。
优选的,所述防火材料本体的硬度为75HA-85HA。
优选的,所述防火材料本体的密度为1.4g/cm³-1.8g/cm³。
一种用于电池的多层防火材料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陶瓷化硅橡胶夹在两层玻璃纤维布之间,通过加热板对陶瓷化硅橡胶和玻璃纤维布进行加热并挤压,使其粘连在一起形成防火材料本体。
步骤二:将硅胶均匀涂抹在防火材料本体外表面。
步骤三:对涂抹在防火材料本体表面的硅胶进行加热,使硅胶粘连在防火材料本体表面。
优选的,步骤一中加热板为两层,防火材料本体位于两层加热板之间,两层加热板逐渐靠近可对防火材料进行挤压。
优选的,步骤二中硅胶的涂抹采用喷涂方式进行。
优选的,步骤三中对硅胶进行加热时,将硅胶周围的温度加热到150℃--250℃,维持三分钟至二十分钟。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材料以改性陶瓷化硅橡胶作为防高温火焰的核心材料,以玻璃纤维布作为耐强冲击材料,将两种材料进行交替叠加,使材料进行相互作用,发生热失控时,玻璃纤维布可承受热失控产生的瞬间强冲击,而陶瓷化硅橡胶则会在高温火焰中快速陶瓷化,以阻挡高温火焰的冲击,多层结构材料相比于现有的电池间防火材料有更大的耐冲击性能,且无论从耐冲击时间和耐冲击次数都明显优于现有防火材料,且产品更轻薄,可将材料厚度减小至现有材料的1.5-2倍左右,片状柔性材料可弯曲可弯折,不易损坏,方便安装,包裹在防火材料本体外表面的硅胶可将电池表面的热量迅速传导到外界,提高了电池的散热效率,降低了电池的热失控概率,本发明设计合理,符合市场需求,适合推广。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葆尔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宁波葆尔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35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