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两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转换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25095.7 | 申请日: | 2021-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58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武;徐常塑;唐汉;徐亚男;王梓名;赵剑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H1/32 | 分类号: | F16H1/32;F16H57/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3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心 动力 传输 转换 机构 | ||
两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转换机构属于机械传动结构;在动力输入转轴上固装中心齿轮和轴承,支架固装在轴承上,在支架上固装支撑轴,行星齿轮套配在支撑轴上,内齿圈套装在行星齿轮外部上,在动力输出转轴上轴向可移动地套装转换调节套,工字形框架固装在动力输出转轴上,在工字形框架上配装正转传输摩擦片,连杆D铰连在转换调节套和正转传输摩擦片上,在转换调节套上固装连杆A、铰装连杆B,连杆C铰装在连杆A、B上,反转传输摩擦片固装在连杆C上;本机构实现了两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的转换,结构新颖、独特、合理,转换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使用可靠,适用范围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属于机械传动结构,主要涉及一种两根轴同轴心配置时的动力传输旋转方向转换机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两轴同轴心配置的动力传输结构只能完成和实现其动力输出转轴旋转方向与动力输入转轴旋转方向始终一致的传输作业,即动力输出转轴的旋转方向不能与动力输入转轴的旋转方向相反。但是,在机械结构的动力传输实际作业中,既需要动力输出转轴的旋转方向与动力输入转轴旋转方向一致的传输,又需要动力输出转轴的旋转方向与动力输入转轴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传输,传统技术无法满足该作业使用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已有双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转换机械的研究,然而,由于结构设计方向的不足和缺陷,诸多技术性问题仍处在解决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结合机械传动使用的实际需要,研究设计一种新结构的两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转换机构,达到两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转换操作简易方便、快捷、传动可靠的目的。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两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转换机构包括同轴心定位配置的动力输出转轴和动力输入转轴,在所述动力输入转轴上依次固装中心齿轮和轴承,支架固装在轴承上,在支架的外端头部位上固装支撑轴,行星齿轮可转动地套配在支撑轴上,在所述行星齿轮外部上轴向定位地套装内齿圈,所述行星齿轮分别与中心齿轮和内齿圈相啮合;在所述动力输出转轴上周向和径向定位、轴向可移动地套装转换调节套,工字形框架固装在动力输出转轴端部上,在所述工字形框架上可径向移动地配装正转传输摩擦片,所述正转传输摩擦片与中心齿轮圆周槽壁面呈接触配合或脱离接触配合,连杆D的两端分别铰连在转换调节套和正转传输摩擦片上,在所述转换调节套的外侧和内侧部位上分别固装连杆A和可摆动地铰连安装连杆B,连杆C铰装在连杆A和连杆B外端头上,在所述连杆C端部上固装反转传输摩擦片,所述反转传输摩擦片位于内齿圈圆周外侧部位处,呈相互接触配合或脱离接触配合。
本发明创造采用行星轮系与正、反转传输摩擦片相配合的结构,实现了两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的转换,具有结构新颖、独特、合理、转换操作简单、快速、转换效率高、使用可靠、适应能力强、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两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转换机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图1的左视图;
图4是图3的A—A向剖视图;
图5是图1的右视三维视图;
图6是图1的左视三维视图。
图中件号说明:
1、动力输出转轴、2、转换调节套、3、连杆A、4、连杆B、5、连杆C、6、反转传输摩擦片、7、内齿圈、8、行星齿轮、9、工字形框架、10、正转传输摩擦片、11、动力输入转轴、12、连杆D、13、中心齿轮、14、防滑块、15、支撑轴、16、轴承、17、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农业大学,未经东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250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高频标签天线及其第二次追印刷和模切的设备、和工艺
- 下一篇:一种光学旋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