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自动开启的窗户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23703.0 | 申请日: | 2021-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80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朱俊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俊德 |
主分类号: | E05F15/622 | 分类号: | E05F15/622;E05F15/6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八月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43 | 代理人: | 李斌 |
地址: | 06215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开启 窗户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自动开启的窗户结构,包括窗框、铰链、窗扇换热控制器,通过电机的转动端带动螺纹杆转动,通过螺纹杆与第一滑块的螺纹配合,螺纹杆转动带动第一滑块向下移动,进而带动圆杆向下移动,进而限位杆倾斜,直至限位槽与圆杆分离,第二框体的底端与第一框体的内侧底部接触,此时窗扇与窗框闭合,同时圆杆进入至U形块的U形槽内,第一滑块继续向下移动,此时圆杆推动U形块向下移动,进而使得第二滑块沿着第二凹槽的内壁向下滑动,第二滑块推动滑杆向下移动,进而推动弹簧片沿着L形套管的内壁滑动,使得弹簧片推动卡接件向卡接块靠拢,直至卡接件上的卡接部插入至卡接块卡接槽内与其卡接,进而使窗扇关闭锁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窗户,具体是一种可自动开启的窗户结构。
背景技术
窗户,在建筑学上是指墙或屋顶上建造的洞口,用以使光线或空气进入室内。早在中国隋代,洛阳皇宫紫微城内的观文殿就出现了可以自动开合的窗户,现代的窗户(window)的窗由窗框、玻璃和活动构件(铰链、执手、滑轮等)三部分组成。窗框负责支撑窗体的主结构,可以是木材、金属、陶瓷或塑料材料,透明部分依附在窗框上,可以是纸、布、丝绸或玻璃材料。活动构件主要以金属材料为主,在人手触及的地方也可能包裹以塑料等绝热材料。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窗的构造也日趋复杂以满足更高的热工要求。高级的建筑会采用双层甚至三层真空Low-E玻璃,双道橡胶密封条,以保证其最佳的保温隔热性能。水平天窗可以做成无框的单元,也被称为采光罩。玻璃幕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窗,即整个建筑外墙都变成了可透光的窗。
现有的窗户在关闭时,多数需要人员用手去拉动窗扇才能将其关闭,操作较为耗费人力,使用不便,因此我们提出一种窗户结构对其进行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动开启的窗户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自动开启的窗户结构,包括窗框,所述窗框上设置有与其相适配的窗扇,所述窗扇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玻璃,所述窗扇的顶端对称铰接有两个铰链,所述窗扇通过铰链与窗框的外侧顶端铰接,所述窗框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框体,所述第一框体的内侧滑动连接有第二框体,所述第二框体的内侧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圆杆,所述第二框体的一侧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上转动套设有限位杆,第一连接轴的外侧套设有扭簧,所述限位杆的顶端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框体的一侧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的端部转动连接有圆环,所述第一框体的另一侧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框体的另一侧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三凹槽的内侧位于第一框体的下方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之间设置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顶端与第二固定块底部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的底端贯穿于第一固定块后与电机的转动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块上通过贯穿开设有的螺纹通孔螺纹套设于螺纹杆的外侧,窗扇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框体的一侧顶端转动连接,所述窗扇的另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窗框的内侧壁转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窗扇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二凹槽,所述窗扇的一侧底端位于第二凹槽内设置有卡接机构,所述卡接机构包括第二滑块、U形块、滑杆、弹簧片、L形套管和卡接件,所述L形套管固定连接于第二凹槽的内侧,所述弹簧片滑动套设于L形套管的内侧,所述弹簧片的一端伸出至L形套管的外部后与卡接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卡接件的另一端设置有卡接部,卡接部设置于第二凹槽的外部,所述弹簧片的另一端与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滑杆的侧壁与L形套管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滑杆的顶端与第二滑块底部固定连接,所述U形块与第二滑块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窗框的内侧底部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固定连接有卡接块,所述卡接块上开设有与卡接部相适配的卡接槽。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U形块与圆杆对应设置且相适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俊德,未经朱俊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237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