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气浮/紫外线雨水净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23224.9 | 申请日: | 2021-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08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张瀚琨;蒋善庆;宋硕;唐欣如;徐锦辉;李胡彬;侯茗耀;孙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8 | 分类号: | C02F9/08;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刘秋彤;梅洪玉 |
地址: | 21316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气 紫外线 雨水 净化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一种电气浮/紫外线雨水净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生态环境领域。装置内设液位探测器、电极板、紫外线灯管、吸渣机和排水口,雨水经提升泵进入装置,流量探测计探测到管内流量变化,控制排水口关闭。雨水淹没液位探测器,电极板、紫外线灯管和吸渣机通电启动。电极板电解氧化雨水产生能吸附包裹水中悬浮物颗粒的微气泡,当其上浮至水面时,被吸渣机清除,电极板还能直接电解氧化水中有机物,同时紫外光能有效杀死水体中病原体微生物。当流量探测计未探测到流量变化,即未有雨水进入装置,控制排水口开启,排尽装置内雨水。本装置结构简单,无需人为操控即可完成雨水净化,同时兼具杀菌消毒作用,适用于多种回收利用雨水的途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电气浮/紫外线净化中后期雨水的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水资源现状严峻,水资源短缺、浪费、分布不均及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而雨水作为一种优质淡水资源,对其进行回收利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路面污染、酸雨污染和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各种水源包括雨水都受到严重污染。进行雨水资源化利用过程中,虽已将初期雨水进行有效分离,但中后期雨水水质依旧欠佳,无法达到回用中水的水质标准,如果不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将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造成严重水资源浪费。所以必须对收集到的中后期雨水进行进一步净化,提升其出水水质。
当前,国内外前期研发的中后期雨水净化装置能够满足一定的需要,但普遍仍存在一定的缺陷:装置功能单一且装置净化过程较为繁琐,且后续工序对雨水进行的杀菌消毒,多采用投加化学药剂的方式,容易使水体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开发一种兼具雨水净化与杀菌消毒作用且无需投加化学药剂的电气浮/紫外线雨水净化装置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针对当前市面上现有中后期雨水净化装置普遍存在的装置功能单一且净化过程较为繁琐,且后续进行的杀菌消毒工序多采用投加化学药剂的方式,容易导致水体二次污染这一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兼具雨水净化与杀菌消毒作用且无需投加化学药剂的电气浮/紫外线雨水净化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气浮/紫外线雨水净化装置,包括提升泵进水口1、出水口2、排水口3、电极板4、液位探测器5、紫外线灯管6、吸渣机7和流量探测计8。
所述的提升泵进水口1设置在装置一侧下方,所述的出水口2设置在装置另一侧上方,中后期雨水经提升泵加压,通过提升泵进水口1进入装置。所述的电极板4和紫外线灯管6布置于装置底部及四周,电极板4用于电解氧化有机物,并且产生的微气泡可吸附包裹细小悬浮颗粒使其浮于水面,紫外线灯管6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辐射照射从而使其致死,使装置具有除去雨水中细小悬浮颗粒、降解水体中有机物和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等功能。所述的液位探测器5设置于提升泵进水口1的上方,用于探测液位高度从而控制电极板4、紫外线灯管6和吸渣机7的启闭。所述的吸渣机7设置于装置顶部且靠近出水口2,用于除去浮于水面的各种细小悬浮物颗粒,最终雨水从出水口2流出。所述的流量探测计8设置于提升泵进水口1所连管道中,通过探测管内流量变化来控制排水口3的启闭。所述的排水口3设置于装置底部,用于排尽降雨结束后滞留于装置内的雨水。
进一步地,所述的排水口3可通过发送信号控制其启闭。
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极板4可调节所经电流大小来控制气泡产生的速率及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的紫外线灯管6可通过调节功率大小来控制光照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吸渣机7可通过调节功率大小来控制其除去颗粒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口3所连管道与出水口2所连的管道相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232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