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功能型主动脉弓原位开窗专用覆膜支架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12501.6 | 申请日: | 2021-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908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张鸿坤;李振江;祝茜茜;李栋林;吴子衡;田路;王晓辉;何杨燕;商弢;曾庆龙;陈天驰;潘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07 | 分类号: | A61F2/07;A61F2/90 |
代理公司: | 杭州兴知捷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38 | 代理人: | 董建军 |
地址: | 310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功能型 主动脉弓 原位 开窗 专用 支架 | ||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功能型主动脉弓原位开窗专用覆膜支架,主动脉覆膜支架近端设置有2‑3个Z形波支架环(近端Z形波支架环组),远端设置有3‑4个Z形波支架环(远端Z形波支架环组),主动脉覆膜支架中间段设置有马鞍形金属支架环,主动脉支架全程覆盖有覆膜,覆膜上有网格状加强丝,近端Z形波支架环组的第一个Z形波支架环的覆膜外周侧包裹有海绵样结构,网状加强丝的内部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纬线和经线。本发明主要为原位开窗技术提供一款提高开窗成功率,减少分支支架被金属环夹角压迫导致狭窄的概率,减少支架近端对主动脉管壁损伤,降低近端再发夹层发生风险的原位开窗专用覆膜支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功能型主动脉弓原位开窗专用覆膜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腔内技术已经应用于主动脉弓部疾病的治疗,其中较为关键的是重建弓上分支血管,目前的技术主要有预开窗技术、烟囱技术、分支支架技术和原位开窗技术,各有优缺点,由于以下问题的存在,目前原位开窗技术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预开窗技术,是对现由商品化成品支架进行台上改造,即修剪覆膜,形成窗口,这一过程将损坏支架正常结构,导致远期支架稳定性难以保证。另,术中需将窗口位置在周向和轴向上对准分支动脉开口,而精准对位难度较大,易遮盖弓上分支开口导致严重并发症,此方法操作难度大,难以推广实施;
烟囱技术,是在主动脉弓部释放主体覆膜支架后,通过分支动脉预留的导丝释放分支覆膜支架,需将分支支架前半部分与主体支架并行放置,后半部分位于分支动脉内。由于主体支架与分支支架在管壁内相互挤压且无法紧密贴合,该方法导致内漏(血流沿着主体支架和分支支架并行的缝隙继续流入病变区域)、主动脉管壁损伤和分支支架闭塞的风险较高;
分支支架技术,该技术是主体支架本身设计有分支,可以同时重建分支动脉。但现有单分支支架难以适应重建2根或3根弓上分支血管;现有双分支支架,可同时重建头臂动脉和左颈总动脉,但无法直接重建左锁骨下动脉,需要杂交手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仍然有较大创伤;目前暂无可用的商品化的3分支支架,成品化的3分支难以适合不同血管解剖,定制的3分支需长时间等待;还有研究报道显示分支支架技术脑中风发生率较高;
因此,上述技术均难以为临床上完成主动脉弓部疾病的腔内治疗提供合适的工具,而原位开窗技术使用现有商品化胸主动脉覆膜支架,通过开窗器械(穿刺导管、射频导管或者激光导管)从患者分支血管入路逆向在主动脉支架上开窗,重建弓上分支血管,可按需要腔内重建1-3根弓上分支血管,且不改变原有解剖,释放主体支架时无需精准对位,使用现有商品化支架无需定制时间,易于推广。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与不足:
然而,原位开窗技术所使用的现有支架常无法控制金属骨架相对于分支开口的位置,常常因开窗器械头端位于Z形波金属骨架上导致开窗困难,或位于金属环夹角处导致开窗尺寸局限,分支支架释放后受夹角压迫导致分支支架局部狭窄。
另外,上述技术包括现有原位开窗技术所用支架均为降主动脉病变设计,而重建弓上分支时常需将支架近端放置于升主动脉或Z0区,现有支架植入后升主动脉夹层逆撕发生率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为支架头端设计不够合理造成升主动脉管壁局部应力集中,而患者升主动脉管壁薄弱加之升主动脉搏动幅度大,造成支架头端易于损伤管壁,因此现有主动脉覆膜支架难以适应主动脉弓部疾病腔内治疗的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功能型主动脉弓原位开窗专用覆膜支架,可以解决现有支架使用时开窗器械头端常位于Z形波金属骨架上导致开窗困难,以及开窗位置位于金属环夹角处导致开窗尺寸局限进而分支支架释放后受夹角压迫导致分支支架局部狭窄的问题;本发明主要为原位开窗技术提供一款提高开窗成功率,减少分支支架被金属支架夹角压迫导致狭窄的概率,减少支架近端对主动脉管壁损伤,降低近端再发夹层发生风险的主动脉覆膜支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未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125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主动脉弓原位开窗专用覆膜支架
- 下一篇:一种神经外科患者综合诊疗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