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电池模组的端板和电池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01516.2 | 申请日: | 2021-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135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何亚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远景睿泰动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204 | 分类号: | H01M50/204;H01M50/244;H01M50/249;H01M50/503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42 | 代理人: | 胡五荣;蔡继清 |
地址: | 21444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电池 模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端板和电池模组。端板包括:端板主体,端板主体的上端面开设有凹腔,凹腔的底面设有向下延伸的卡接通道;连接座,连接座位于凹腔内,连接座的外周轮廓小于凹腔的内周轮廓,且连接座包括:座本体,座本体的上表面开设有定位孔;卡接件,卡接件从座本体的底面向下延伸,并卡接于卡接通道内,卡接件的外周轮廓小于卡接通道的内周轮廓。由于连接座能够在凹腔内移动,连接座上的卡接件也能在卡接通道内移动,通过连接座的移动,可以吸收各电芯在装配过程中产生的累积公差,而电芯膨胀后,推动巴片移动,通过连接座的移动也能吸收掉巴片的移动位移,从而使得巴片不会被崩坏,进而延长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池领域,特别涉及用于电池模组的端板和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电池模组做大是提升电池模组能量密度并降低成本的趋势。
而为了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一般电池模组中会包含多个电芯,多个电芯一般依次排列在电池模组的框体内,为了实现对多个电芯的电连接,一般采用巴片与各电芯电连接,该巴片相当于一块高压电路板,通过巴片与外部电器设备电连接,可以实现各电芯与外部电器设备的电连接,为了方便巴片与外部电器设备进行电连接,一般将巴片的输出极固定在框体的端板上,而由于各电芯是排列设置在框体内的,因此各电芯之间安装的累积公差大,导致巴片的输出极很难固定在端板的预定位置上,并且电池模组在使用过程中,各电芯发热膨胀,也会推动巴片移位,导致巴片很容易损坏,进而缩短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端板和电池模组,使得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能够被延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端板,包括:
端板主体,所述端板主体的上端面开设有凹腔,所述凹腔的底面设有向下延伸的卡接通道;
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位于所述凹腔内,所述连接座的外周轮廓小于所述凹腔的内周轮廓,且所述连接座包括:
座本体,所述座本体的上表面开设有定位孔;
卡接件,所述卡接件从所述座本体的底面向下延伸,并卡接于所述卡接通道内,所述卡接件的外周轮廓小于所述卡接通道的内周轮廓。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端板包括:端板主体和连接座,端板主体上开设凹腔,连接座位于凹腔内,并且连接座的外周轮廓小于凹腔的内周轮廓,因此连接座可以在凹腔内移动,不会被凹腔的腔壁卡死,在凹腔的底部还设有向下延伸的卡接通道。而连接座包括:座本体和卡接件,座本体上设有定位孔,通过该定位孔可以使巴片与座本体连接,连接座中的卡接件从座本体的底面向下延伸,卡接在卡接通道内,并且卡接件的外周轮廓小于卡接通道的内周轮廓,因此卡接件也可以在卡接通道内移动。当巴片连接到连接座上时,由于连接座能够在凹腔内移动,连接座上的卡接件也能够在卡接通道内移动,因此巴片不是被固定死的,而是有一定移动的余量的,通过连接座的移动,可以吸收各电芯在装配过程中产生的累积公差,而且电芯膨胀后,推动巴片移动,通过连接座的移动也能够吸收掉巴片的移动位移,从而使得巴片不会被轻易崩坏,进而可延长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接件高度小于所述卡接通道的高度,所述卡接通道包括上段通道和下段通道,所述下段通道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上段通道的径向尺寸;且所述卡接件包括:
弹性板,所述弹性板从所述座本体的底面向下延伸,所述弹性板的高度大于所述上段通道的高度,所述弹性板的外周轮廓小于所述上段通道的内周轮廓;
卡钩,所述卡钩位于所述下段通道内,所述卡钩从所述弹性板朝所述下段通道侧壁方向延伸,卡于所述下段通道内,所述卡钩的外周轮廓小于所述下段通道的内周轮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远景睿泰动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未经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远景睿泰动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15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