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硬化混凝土收缩裂缝成因强度比较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87821.0 | 申请日: | 2021-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650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程彦;左丽梅;程杰;郑骞;章建成;任丽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程彦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G01N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4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硬化 混凝土 收缩 裂缝 成因 强度 比较 分析 方法 | ||
一种硬化混凝土收缩裂缝成因强度比较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实测出现裂缝的硬化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2)在同一位置,实测硬化混凝土抗压强度;(3)根据实测的硬化混凝土抗压强度值,依据标准计算硬化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4)将实测的硬化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值与计算的硬化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进行比较,当实测的硬化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值小于计算的硬化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裂缝属于收缩裂缝;当实测的硬化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值不小于计算的硬化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该裂缝不属于收缩裂缝。本发明分析路线科学,准确性高、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硬化混凝土收缩裂缝成因强度比较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建设工程中,硬化混凝土出现裂缝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这些裂缝的存在,不仅影响建筑物的外观,而且对建筑物的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使人们产生“裂缝恐惧症”。因此,正确分析硬化混凝土裂缝成因,进而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裂缝产生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收缩裂缝是较常见的一种。产生收缩裂缝的主要机理为: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因物理化学反应(包括干燥收缩、自生收缩、碳化收缩等)而产生体积缩小,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收缩应力,当收缩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开裂。因此,要确定硬化混凝土裂缝是否为收缩裂缝,首先要准确分析收缩应力与抗拉强度的相互关系。
现有理论体系中,由于收缩应力无法直接检测,常常把收缩应力与抗拉强度的相互关系简化为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的相互关系。这是因为,随着抗压强度的提高,混凝土“变脆”,其收缩应力相应增大,此时如果其抗拉强度由于某些原因(如目前的商品混凝土为了提高抗压强度,普遍使用减水剂,这样虽然用水量降低了,但混凝土开裂概率大大增加)增大幅度小于抗压强度(收缩应力)增大幅度,即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未协同工作,当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时,混凝土便可能开裂。
现有技术中,分析硬化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的相互关系,为了保证数据的可对比性和准确度,要求在同一部位,能同时方便的检测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标准方法,通常只能根据裂缝形状、特征、原材料、浇筑、环境等情况进行定性分析,无法进行定量分析,缺乏说服力。
因此,研发出一种准确性高、实用性强的硬化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定量分析方法,用数据说话,就成为建设工程行业急需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准确性高、实用性强的硬化混凝土收缩裂缝成因强度比较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确定硬化混凝土裂缝是否为收缩裂缝,只能进行定性分析,无法进行定量分析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硬化混凝土收缩裂缝成因强度比较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实测出现裂缝的硬化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2)在同一位置,实测硬化混凝土抗压强度;(3)根据实测的硬化混凝土抗压强度值,依据标准计算硬化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4)将实测的硬化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值与计算的硬化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进行比较,当实测的硬化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值小于计算的硬化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裂缝属于收缩裂缝;当实测的硬化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值不小于计算的硬化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该裂缝不属于收缩裂缝。
进一步,所述步骤(1)采用专利号为202022300326.X公开的一种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插片夹紧法原位检测装置方法,所钻制半哑铃状试样下部的圆柱体直径不小于硬化混凝土最大骨料粒径的2倍,上部的圆柱体高度不小于40mm。
进一步,所述步骤(2)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384-2016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方法,所钻制芯样顶部与专利号为202022300326.X公开的一种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插片夹紧法原位检测装置所钻制的半哑铃状试样底部连接,芯样纵轴与半哑铃状试样同轴,芯样直径与半哑铃状试样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程彦,未经程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878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场景识别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热水器控制方法、装置、热水器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