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85254.5 | 申请日: | 2021-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50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敏;许旭;宁静;谢向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T1/203 | 分类号: | G01T1/203;G01T1/204;G01T1/167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2 | 代理人: | 刘莹莹 |
地址: | 10085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人员 放射性 污染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核应急救援领域,本发明的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其能够对大规模的待检人员进行放射性污染检测前,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待检人员进行分组,使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对多个待检人员组成的待检群组进行群组预检,实现对待检人员的快速分类。将待检人员通过群组预检分流向专业检测区和快速检测区,在不发生漏检的前提下,可大大减轻专业检测的工作量,显著提高检测速度。另外,在群组预检中,结合测距‑计时器使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对待检群组的污染情况进行检测,除了获取大面积辐射探测器的累计计数外,还获取了待检群组与大面积辐射探测器的距离和测量时间,提高了放射性测量的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应急救援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
背景技术
核与辐射事故是指由于链式核反应失控、放射性物质的失控外逸,并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的事故的统称。核事故的具体类型包括核反应堆事故、辐射装置事故、核材料临界事故、核武器事故、放射性废物存储事故、放射源丢失事故、医疗照射事故、以及“脏弹”恐怖袭击等。核事故的影响范围广、涉及人数多、作用时间长,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引起较大的社会恐慌。
核与辐射事故发生后,人员在污染区内可能会受到放射性污染,主要包括放射性灰尘造成的体表污染以及吸入放射性气溶胶或食入受污染的水或食物造成的体内污染,即内照射。体表污染和体内污染会使人体受到放射性损伤。真正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和因恐慌而担心自己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而实际上并未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共同组成放射性污染区受影响人员。对污染区内受影响人员进行放射性污染检测,筛查出真正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并对受污染人员进行去污洗消、医学处置是核应急救援的重要工作。
而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核技术应用大国,裂变反应堆、工业和医用大活度放射源、辐照装置所在地区往往人员比较密集,一旦发生核事故,污染区内居民都有放射性污染风险,必须进行快速的放射性污染检测。相同等级的核事故中,我国人员疏散、污染检测的规模相对欧美国家要大得多,不能照搬欧美国家的核应急方案对人员进行疏散和污染检测。因此,有必要针对本国特征探索在大范围人群中快速筛查受到放射性污染人员的方法。
现在施行的人员放射性污染检测流程为:逐个体表检测→发现受污染人员→进行去污洗消→重新检测→合格通过。在实践中一旦检测到受污染人员,为了确定受污染人员的范围、严重程度,检测速度将被大大拖慢,从这个角度而言,也需要一种能够快速对人员进行放射性污染筛查的方法。
而目前对放射性污染人员的检测主要使用基于Nal(Tl)闪烁体、电离室、正比计数管或盖革-米勒计数管的便携式α/β/γ射线剂量仪、便携式表面污染检测仪。由于Nal(Tl)闪烁体尺寸较小,电离室、正比计数管或盖革一米勒计数管为气体探测器,对辐射特别是γ射线的探测效率较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其为发生核与辐射事故后,针对污染区内人群的一种快速污染检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核应急救援领域,本发明的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其能够对大规模的待检人员进行放射性污染检测前,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待检人员进行分组,使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对多个待检人员组成的待检群组进行群组预检,实现对待检人员的快速分类。将待检人员通过群组预检分流向专业检测区和快速检测区,在不发生漏检的前提下,可大大减轻专业检测的工作量,显著提高检测速度。另外,在群组预检中,结合测距-计时器使用大面积辐射探测器对待检群组的污染情况进行检测,除了获取大面积辐射探测器的累计计数外,还获取了待检群组与大面积辐射探测器的距离和测量时间,提高了放射性测量的精度。基于大面积塑料闪烁体/液体闪烁体辐射探测器的门式人员污染检测仪因其检测速度快、对微弱放射性更敏感,更适合对人员进行快速检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快速筛查人员放射性污染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852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用新材料研发配比设备
- 下一篇: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