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弹橡胶沥青复合碎石封层室内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62651.0 | 申请日: | 2021-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4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刘凯;童健航;笪艺;张玄成;徐晓倩;丁伟伦;罗一;徐先明;黄沐阳;许培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5/00 | 分类号: | G01N5/00;G01N9/00;G01N11/00;G01N15/08;G01N19/02;G01N33/42 |
代理公司: | 合肥汇融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41 | 代理人: | 朱朝明 |
地址: | 230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橡胶 沥青 复合 碎石 室内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弹橡胶沥青复合碎石封层室内检测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粘附性检测;S2:抗滑性检测;S3:空隙率检测;S4:密度检测;所述粘附性检测方法,涉及到的装置包括两个加载轮胎和试件模,其具体检测步骤如下。本发明采用的粘附性检测通过将我国目前使用的100KN路面标准轴载换算为室内的试件标准轴载,能够很好的模拟现场的行车情况,抗滑性检测通过将抗滑性试验与粘附性试验相结合,测得真实的摩擦系数,并且通过数学计算,精确校核标准滑动长度,提高试验精度,室内密度和空隙率检测奠定了碎石封层现场压实度检测的基础,将室内试验与现场施工相联系,具有重要的施工指导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结构室内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弹橡胶沥青复合碎石封层室内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事业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但是我国市政道路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在交通荷载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作用下,路面(尤其是沥青路面)投入运营后仅仅几年的时间,就提前出现裂缝、沉陷、车辙、泛油等早期破坏现象,大大降低了路面的使用性能。路面的早期破坏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道路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养护、维修工作迫在眉睫,已经发展成为交通运输部门重点进行的工作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外先进的“预防性养护”理念与技术由上海率先引入。预防性养护技术实质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养护措施,在路面结构还未产生病害或者病害现象刚刚出现时,就提前进行养护将病害扼杀在摇篮中,掌握养护的主动权从而延缓路面的破坏。当时上海引进的预防性养护技术有稀浆封层、微表处等,现在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预防性养护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应运而生。目前较为简便并被广泛使用的便是沥青碎石封层技术。
高弹橡胶沥青碎石封层是一种在基层或者面层喷洒一层高弹橡胶沥青后立即撒布一层单一粒径碎石,经过碾压后形成的薄层封层,可封闭基层或面层的细小裂纹,防止水侵入路面,同时橡胶沥青具有优良的弹性,与普通碎石封层相比主要有防水性能好、抗放射裂纹强、耐久性好等优点,一般作为路面的防水层和应力吸收层广泛使用。
而高弹橡胶沥青复合碎石封层则是多层的单层高弹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组合而成,每一层的碎石粒径从下往上依次缩小,可以形成嵌挤密实结构,强度更高、抗反射裂缝能力更强。
但高弹橡胶沥青复合碎石封层技术目前存在着以下问题:
1、目前高弹橡胶沥青碎石封层限于其特殊的结构,传统的室内性能检测方法无法服务于该结构,无法进行有效的路用性能室内试验,导致施工完全凭借施工经验,施工质量没有保证,亟需提供一种高弹橡胶沥青复合碎石封层室内检测方法,对高弹橡胶沥青复合碎石封层的施工进行指导。
2、不仅高弹橡胶沥青复合碎石封层无法进行室内性能检测,稀浆封层和同步碎石封层等封层结构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室内性能检测。
3、传统的粘附性检测方法,并没有很好的结合施工现场的情况,得出来的结果不够真实,对于施工应用没有较大的帮助。
4、传统的路面抗滑性检测方法,采用数字式摆式仪进行检测,但高弹橡胶沥青复合碎石封层结构在成型完成后,表面会存在粘结不牢靠、松散的碎石,并不适用于数字式摆式仪检测,同时,传统的数字式摆式仪检测中,需要进行多次的滑动长度的校核,完全依赖于实验人员的熟练程度,操作复杂且不够精准。
5、压实度作为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需要室内的标准密度和施工的现场密度相结合,而传统的室内密度检测方法,由于需要脱模,并不适用于高弹橡胶沥青复合碎石封层这一相对较松散的结构,导致压实度这一重要指标无法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室内复合碎石封层室内性能检测的不足,提供一种高弹橡胶沥青复合碎石封层室内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施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626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