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薄膜叉指电极的液滴能量收集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59905.3 | 申请日: | 2021-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624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和鹏;丁靖;陶文铨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N3/00 | 分类号: | H02N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王晶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薄膜 电极 能量 收集 装置 方法 | ||
一种基于薄膜叉指电极的液滴能量收集装置及方法,包括基底,所述基底上黏附有薄膜叉指电极,所述薄膜叉指电极分为左电极和右电极,所述薄膜叉指电极上黏附有绝缘层,薄膜叉指电极和所述绝缘层上黏附有特氟龙薄膜,所述特氟龙薄膜上紧贴有上长条电极和下长条电极。本发明收集液滴下落的动能,将单个液滴滴落、撞击及滑落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为峰值明显的交流电输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量转化及收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薄膜叉 指电极的液滴能量收集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论文A droplet-based electricity generator with highinstantaneous power density中研究了一种液滴的能量收集方法,通过 液滴撞击特氟龙薄膜表面,并滑过铝长条电极,电能从铝长条电极和 特氟龙薄膜下面的氧化铟锡薄膜之间输出。论文中装置在特氟龙薄膜 与基底之间只有一层完整的氧化铟锡薄膜,输出信号虽然是交流电信 号,但是与正向信号相比,反向信号非常微弱。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薄膜叉 指电极的液滴能量收集装置及方法,收集液滴下落的动能,将单个液 滴滴落、撞击及滑落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为峰值明显的交流电输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薄膜叉指电极的液滴能量收集装置,包括基底1,所述 基底1上黏附有薄膜叉指电极,所述薄膜叉指电极包括左电极2和右 电极3,所述薄膜叉指电极中线以下区域黏附有绝缘层4,薄膜叉指 电极中线以上区域和所述绝缘层4上黏附有特氟龙薄膜5,所述特氟 龙薄膜5上与绝缘层4对应区域紧贴有上长条电极6和下长条电极 7。
所述基底1为玻璃、二氧化硅片或氮化硅片等绝缘材料。
所述薄膜叉指电极(包括左电极2和右电极3)为铜(Cu)、铝 (Al)或ITO等导电材料,通过蒸镀或溅射等方法镀于所述基底1上。
所述绝缘层4为PI胶带等绝缘材料,贴于薄膜叉指电极上,基 底1中间偏向下侧的位置。
所述特氟龙薄膜5为特氟龙(Teflon)溶液滴覆于薄膜叉指电极 (包括左电极2和右电极3)及绝缘层4上自然风干形成薄膜。
所述上长条电极6为不锈钢等导电材料,宽度为1.5毫米,紧贴 于绝缘层4区域特氟龙薄膜5上。
所述下长条电极7为不锈钢等导电材料,宽度为1.5毫米,紧贴 于绝缘层4区域特氟龙薄膜5上。
所述上长条电极6和下长条电极7均位于所述绝缘层4区域内, 且上长条电极6靠近绝缘层4的上边缘,下长条电极7靠近绝缘层4 的下边缘,且互不接触,距离可在所述绝缘层4宽度内调节。
所述上长条电极6与下长条电极7与特氟龙薄膜5形成缝隙,采 用所述特氟龙溶液滴覆所述缝隙并自然风干。
所述收集装置放置于150℃加热板上烘烤30分钟。
所述薄膜叉指电极的电极区域小于所述基底1,并由较短引线引 到所述基底1边缘。
所述左电极2和右电极3分别由一根主线和若干垂直于主线的 长条电极(附图1)组成,左右电极共面,与左电极2和右电极3连 接的长条电极依次错位交叉布置,长条电极宽度及电极间距均为微米 级别,左右电极的长条电极宽度可以不等,电极间距可以不等。
所述薄膜叉指电极在一个平面上提供了两个电极,并且在制作过 程中能够调节电极宽度,进而调节电极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599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