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旋转和冲击双驱动模式的自推进式胶囊内窥镜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54911.X | 申请日: | 2021-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986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廖茂林;朱佳鹏;朱志强;朱梁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273 | 分类号: | A61B1/273;A61B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皋吉甫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旋转 冲击 驱动 模式 推进 胶囊 内窥镜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旋转和冲击双驱动模式的自推进式胶囊内窥镜,包括:图像采集模块,用于采集肠道内的图像;驱动模块,包括旋转单元和冲击单元,所述旋转单元用于破除肠道内的阻碍物,所述冲击单元用于提供胶囊对肠道壁面冲击的驱动力;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外部信号、控制驱动模块的启停以及实时反馈图像采集模块采集的图像信息;供能模块,用于给图像采集模块、驱动模块和控制模块提供能量;胶囊壳体,用于承载图像采集模块、驱动模块、控制模块和供能模块。本发明赋予胶囊更强的自推进能力,在不需要清除肠道内食物的情况下,同样能够实现胶囊在肠道中的移动,从而解除了受检查者在内窥镜检查前需要服用大量电解质溶液的痛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肠道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旋转和冲击双驱动模式的自推进式胶囊内窥镜。
【背景技术】
对于医疗检测技术而言,在提升医疗诊断准确度的同时,减轻病人在检查时受到的痛苦一直是其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众多的医疗检查中,胃肠道检查无疑是最令病患感到痛苦的,因为目前绝大部分的胃肠道检测还是基于有线式内窥镜进行的,而管线随探头进入人体内产生的异物感常常使病人难于承受而必须在检查前接受全身麻醉。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痛点,无线式胶囊内窥镜检测技术于20年前应运而生,这给胃肠道的医疗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目前已投入临床使用的胶囊内窥镜,无论是被动地依靠肠道蠕动来实现移动,还是主动地通过外部磁场的引导而实现移动,其胶囊本身都不具备独立的运动能力,并且肠道环境要求极高,即胶囊只能够在没有食物残渣的肠道中才能正常工作。
这也就使得病人在进行检查之前必须服用大量电解质溶液将肠道内的食物残渣排除干净,而这一过程不仅耗时较长,同时也会增加病人的痛苦。鉴于目前胶囊内窥镜技术的不足,本发明考虑在胶囊中设置包含旋转与冲击两种驱动方式的驱动装置,从而大幅提高其自推进性能,以期在不清空肠道内食物残渣的情况下就能实现对肠道的医学检查。
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基于旋转和冲击双驱动模式的自推进式胶囊内窥镜来应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以解决或减轻上述一个或多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旋转和冲击双驱动模式的自推进式胶囊内窥镜,结合了胶囊的旋转与冲击两种驱动方式,赋予胶囊更强的自推进能力,即在不需要清除肠道内食物的情况下,同样能够实现胶囊在肠道中的移动,从而解除了受检查者在内窥镜检查前需要服用大量电解质溶液的痛苦。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旋转和冲击双驱动模式的自推进式胶囊内窥镜,所述自推进式胶囊内窥镜包括:
图像采集模块,用于采集肠道内的图像;
驱动模块,包括旋转单元和冲击单元,所述旋转单元用于破除肠道内的阻碍物,所述冲击单元用于提供胶囊对肠道壁面冲击的驱动力;
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外部信号、控制驱动模块的启停以及实时反馈图像采集模块采集的图像信息;
供能模块,用于给图像采集模块、驱动模块和控制模块提供能量;
胶囊壳体,用于承载图像采集模块、驱动模块、控制模块和供能模块。
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胶囊壳体包括依次设置的前段、中段和后段,所述前段可旋转连接中段,所述前段的外端面上设有齿状突起,所述图像采集模块设置在后段。
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旋转单元包括旋转叶片和旋转轴,所述旋转叶片同时固定连接前段和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同时连接驱动模块和供能模块。
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冲击单元为磁致伸缩激振结构,所述磁致伸缩激振结构包括通电螺旋线圈和磁致伸缩棒,所述通电螺旋线圈设置在胶囊壳体的中段,所述磁致伸缩激振结构一端同时连接驱动模块和供能模块,另一端通过旋转轴固定连接前段,所述磁致伸缩棒设置在通电螺旋线圈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549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