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避免受检患者发生动作的医学影像用核磁共振仪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51804.1 | 申请日: | 2021-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06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张青岛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青岛 |
主分类号: | A61B5/055 | 分类号: | A61B5/055 |
代理公司: | 青岛鼎尖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318 | 代理人: | 宋涛 |
地址: | 256500 山东省滨***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避免 受检 患者 发生 动作 医学影像 核磁共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避免受检患者发生动作的医学影像用核磁共振仪,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其包括核磁共振仪本体和检查床板,所述检查床板滑动设置在核磁共振仪本体内。该可避免受检患者发生动作的医学影像用核磁共振仪,通过设置的头部支撑块、长条槽一、长条杆一、头部固定带、公魔术贴一和母魔术贴二的配合,可将患者的头部稳定的固定在头部支撑块上,通过设置的手部固定带、小臂固定带、大臂固定带、腰部固定带二和腰部固定带一能够将患者的手部和腰部固定在检查床板上,通过设置的大腿固定带、小腿固定带和脚部固定带能够将患者的腿部固定在检查床板上,进而可实现对患者全身部位进行固定,能够避免患者在做核磁共振时身体部位发生晃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避免受检患者发生动作的医学影像用核磁共振仪。
背景技术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在1933年由美国物理学家伊西多·艾萨克·拉比首次实验成功,自7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
现有的核磁共振仪在使用时一般不会对患者进行固定,只需患者躺在检查床板上即可,而这样患者身体部位可能会在检查时发生晃动等,进而可能会影响核磁共振仪的检测结果等。
因此,需要一种可避免受检患者发生动作的医学影像用核磁共振仪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避免受检患者发生动作的医学影像用核磁共振仪,解决了现有的核磁共振仪在使用时一般不会对患者进行固定,只需患者躺在检查床板上即可,而这样患者身体部位可能会在检查时发生晃动等,进而可能会影响核磁共振仪的检测结果等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避免受检患者发生动作的医学影像用核磁共振仪,包括核磁共振仪本体和检查床板,所述检查床板滑动设置在核磁共振仪本体内,所述检查床板的上表面后侧固定设置有头部支撑块,所述头部支撑块的上表面设置有凹面,所述头部支撑块的左侧位于检查床板上开设有长条槽一,所述长条槽一内固定设置有长条杆一,所述头部支撑块的右侧位于检查床板上固定设置有头部固定带,所述检查床板的上表面中部左右侧均开设有圆孔滑槽一,两个所述圆孔滑槽一的正上方由前到后依次设置有手部固定带、小臂固定带和大臂固定带,所述手部固定带、小臂固定带和大臂固定带的底端均固定设置有圆杆滑块一,且圆杆滑块一滑动设置在圆孔滑槽一内,所述检查床板的上表面中部左右侧分别固定设置有腰部固定带一和腰部固定带二,所述检查床板的上表面前侧中部开设有两个圆孔滑槽二,两个所述圆孔滑槽二的正上方由前到后依次设置有脚部固定带、小腿固定带和大腿固定带,所述脚部固定带、小腿固定带和大腿固定带的底端均固定设置有圆杆滑块二,且圆杆滑块二滑动设置在圆孔滑槽二内,所述检查床板的上表面前侧左右端均开设有长条槽二,所述长条槽二内固定设置有长条杆二。
优选的,所述头部固定带的中部设置有网罩,所述头部固定带的后侧壁顶侧固定设置有公魔术贴一和母魔术贴二。
优选的,所述左右侧所述手部固定带、小臂固定带和大臂固定带的相对面顶侧和中部分别固定设置有公魔术贴二和母魔术贴二。
优选的,所述腰部固定带二的顶侧开设有条形穿孔,所述腰部固定带一的左侧壁上下侧分别固定设置有公魔术贴三和母魔术贴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青岛,未经张青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518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