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下胫腓联合分离捆绑弹性固定导向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47750.1 | 申请日: | 2021-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19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赛佳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
主分类号: | A61B17/90 | 分类号: | A61B17/90 |
代理公司: | 山东明宇知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29 | 代理人: | 钟文强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下胫腓 联合 分离 捆绑 弹性 固定 导向 | ||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胫腓联合分离捆绑弹性固定导向器。包括螺杆、踝关节水平定位件和骨隧道定位组件,所述踝关节水平定位件和骨隧道定位组件分别通过螺母连接螺杆,螺杆上设置有刻度,通过旋转螺母可调节踝关节水平定位件和骨隧道定位组件之间的距离;所述踝关节水平定位件为Y形结构,踝关节水平定位件与螺母一转动连接;所述骨隧道定位组件包括前骨隧道定位柱一、后骨隧道定位柱和前骨隧道定位柱二。本发明设计下胫腓联合分离捆绑弹性固定导向装置,能提高下胫腓联合捆绑弹性固定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胫腓联合分离捆绑弹性固定导向器。
背景技术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临床上比较常见,15-23%踝关节骨折伴随的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需要精确复位和固定。如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恰当,常遗留慢性疼痛、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
AO组织推荐的下胫腓螺钉首先被应用于下胫腓联合损伤,生物力学及临床疗效显示其固定效果可靠,确保了踝关节的稳定性,但丧失了运动时下胫腓联合对于踝穴的顺应性调节,而导致踝关节应力增加。因此,长时间下胫腓螺钉固定会导致螺钉松动、断裂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螺钉需要在患者负重行走前取出,这又给患者带来二次手术的创伤及相关的经济负担。此外,下胫腓联合螺钉的拆除也有一定的风险,Schepers等研究发现,螺钉取出手术的并发症概率可高达22.4%,其中包括9.2%的感染,6.6%的脱位复发。因此,螺钉固定逐渐受到质疑,人们开始用纽扣钢板绳缆系统横向固定来取代螺钉。绳缆系统横向弹性固定相当于仅重建下胫腓骨间韧带的作用,而下胫腓前、后韧带的作用被图略,因此造成下胫腓联合前、后间隙运动幅度过大而出现腓骨旋转控制不良的情况。最近研究发现,绳缆系统捆绑弹性固定与横向弹性固定相比,可使下胫腓联合复位更接近正常,并能更好地控制腓骨的外移及旋转。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捆绑弹性固定术采用绳缆系统从腓骨外侧环绕捆绑固定腓骨,从而使下胫腓前、后韧带及骨间韧带的作用都给予代偿;捆绑弹性固定位于踝关节线上方约1cm水平,其对于下胫腓联合固定作用的力臂较位于踝关节线上方约2-3cm水平的横向弹性固定的力臂大。
此外,由于下胫腓联合自身形态等内在因素以及复位钳复位角度等外在原因,下胫腓螺钉、纽扣钢板线缆系统横向固定技术都会造成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可能。Cherney等发现较浅(<1.5mm)的腓骨切迹形态倾向于发生腓骨前移,较深(>4.5mm)的腓骨切迹形态易于发生腓骨后移及旋转移位。而传统的术中X线检查不能提供可靠的复位评估,术中CT检查因所需设备昂贵且术中放射线辐射较大而难以常规应用。因此,临床上术后CT检查发现其复位不良率高达52%。通过研究对比纽扣钢板线缆系统与螺钉固定,发现下胫腓联合加压作用并非是影响踝关节预后的主要因素,而复位质量决定着后期踝关节的功能恢复。Sagi等通过一项术后随访2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复位不良是影响功能预后的唯一变量,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患者踝关节功能预后更差。因此,有的研究者建议采用纽扣钢板线缆系统横向固定时线缆张力要相对松弛,以给复位过程中造成的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术后自行纠正留下余地。捆绑弹性固定技术通过拉紧经Tillaux和Volkmann结节顶点的胫骨远端前、后骨隧道的线缆使得腓骨被拉进胫骨远端腓切迹陷窝中并相互磨合,从而使下胫腓联合更为准确地解剖复位。这种固定方式可避免既往横向固定技术采用复位钳钳夹复位时因下胫腓联合形态及复位角度等内外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从而避免了与复位不良相关的并发症,有利于病人早期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及康复,也避免了因复位不良而导致的二次手术创伤和费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未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477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