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裂解气热量回收装置和减小汽油分馏塔塔径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42616.2 | 申请日: | 2021-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362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振维;赵百仁;赵明瑞;杨丽庆;刘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55/00 | 分类号: | C10G55/00;C07C4/04;C07C11/04;C10G5/06;C10G7/00;C10G7/12;C10G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4 | 代理人: | 高爽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裂解气 热量 回收 装置 减小 汽油 分馏塔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乙烯工业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裂解气热量回收装置和减小汽油分馏塔塔径的方法。该方法中,液体原料裂解气经热量回收设施冷却,然后与急冷物料混合降温后进入脱重塔,塔顶气相进入汽油分馏塔继续降温,其中部分组分冷凝为液相急冷油,由泵抽出经热量回收后分为两股,其中一股作为急冷介质与经热量回收后的液体原料裂解气混合。气体原料裂解气经热量回收后直接送入急冷水塔,和自汽油分馏塔顶的裂解气进一步混合冷却,部分组分冷凝为汽油和重油。本发明的方法中,气体原料裂解气经热量回收冷却到较低温度后,不经过汽油分馏塔而直接进入急冷水塔,能够有效减小汽油分馏塔的塔径,同时使液体原料裂解气中的重组分有效脱除,对乙烯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乙烯工业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裂解气热量回收装置,以及一种减小汽油分馏塔塔径的方法。
背景技术
乙烯装置的裂解原料包括石脑油、柴油、加氢尾油、乙烷、丙烷、LPG等石油化工原料,裂解过程能耗占整个装置的50~60%,回收裂解气的高温余热对乙烯装置节能降耗意义重大。
传统流程中,裂解气先经废热锅炉回收高品位热能并副产超高压蒸汽,液体原料裂解气发生超高压蒸汽后温度一般为400-480℃,部分气体原料裂解气发生超高压蒸汽后温度一般为350-380℃,然后喷入急冷油使裂解气温度降至200-250℃后送入汽油分馏塔。另一部分气体原料裂解气在经废热锅炉后维持较高温度,一般为420-520℃,目的是使其有足够的热量将喷入的急冷油中的中间组分气化后随裂解气返回汽油分馏塔,不气化的液相重组分排出,维持急冷油粘度在合理范围内。
汽油分馏塔顶的裂解气进入急冷水塔,与急冷水进一步混合冷却,其中部分冷凝为汽油,经泵升压后一股送入汽油分馏塔作为回流,另一股送去下游汽提设施。
由于两股气体原料的裂解气经过急冷锅炉后温度都比较高,传统流程的热量回收不足。其次,由于只能使部分急冷油与气体原料裂解气混合脱重组分,急冷油粘度控制效果一般。此外,裂解气全部通过汽油分馏塔,使得汽油分馏塔塔径较大,给设备制造和运输带来极大挑战,目前的运输条件一般要求塔径不超过13.5m,否则难以实现现场运输。
因此,目前亟需一种可减小汽油分馏塔塔径且具有较高热量回收效率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裂解气余热回收技术不全面、大型设备制造和运输成本高等问题,本发明开发出一种裂解气热量回收装置和减小汽油分馏塔塔径的方法,根据液相、气相原料裂解气露点不同,回收热量后分别送入汽油分馏塔、急冷水塔,从而有效减小汽油分馏塔塔径,对乙烯装置稳定运行和降低大型设备制造和运输成本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裂解气热量回收装置,该装置包括液体原料裂解气热量回收单元、气体原料裂解气热量回收单元、脱重塔、汽油分馏塔和急冷水塔;
所述液体原料裂解气热量回收单元包括液体原料裂解气热量回收设施;所述液体原料裂解气热量回收设施与液体原料裂解炉的出料口连接;
所述气体原料裂解气热量回收单元包括气体原料裂解气第一热量回收设施、气体原料裂解气第二热量回收设施;所述气体原料裂解气第一热量回收设施与气体原料裂解炉的出料口连接;
所述脱重塔设置有脱重塔顶部出料管线和脱重塔底部液固重组分燃料油排出管线;所述脱重塔通过脱重塔顶部出料管线与所述汽油分馏塔连接;
所述液体原料裂解气热量回收设施的出料管线与所述脱重塔连接;所述气体原料裂解气第二热量回收设施的出料管线与所述急冷水塔连接;
所述汽油分馏塔设置有顶部气相出料管线和底部急冷油出料管线,所述汽油分馏塔通过顶部气相出料管线与所述急冷水塔连接;所述急冷油出料管线依次连接急冷油泵和急冷油热量回收设施后分为两支,一支与所述汽油分馏塔连接,另一支与液体原料裂解气热量回收设施的出料管线连接或与所述脱重塔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426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