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与盾构隧道相结合的渡线段隧道建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37195.4 | 申请日: | 2021-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790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朱雁飞;侯永茂;万敏;潘伟强;宿文德;熊胜;邵耳东;黄锐;张文俊;郭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E21D9/00;E21D11/08;E21D11/14;E21D11/10;E01B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宋小光 |
地址: | 20023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盾构 隧道 相结合 线段 建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盾构隧道相结合的渡线段隧道建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照渡线段隧道的设计路线开挖盾构隧道周围的部分土体并形成渡线通道;部分拆除位于渡线通道内的盾构隧道而形成开口,使盾构隧道通过开口与渡线通道相连通,并使盾构隧道部分外露于渡线通道内形成连接端部;于渡线通道的内壁面施工渡线结构,使渡线结构与连接端部的外侧壁和端面固定连接。本申请可以减小开挖的渡线通道的断面和跨度,降低了施工风险,减少了施工量,提高了施工进度,节约了施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特指一种与盾构隧道相结合的渡线段隧道建造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地铁工程施工常采用盾构法施工,渡线段隧道通常采用明挖法或者浅埋暗挖法施工,将渡线轨道转换至主线轨道,渡线段隧道的明挖法施工是指将渡线段与车站合并明挖,该工法占地面积大,对地面交通及周边环境影响较大。渡线段隧道的浅埋暗挖法施工是指对渡线段隧道采用全断面矿山法施工,通常是在隧道管片外围开挖施工断面较大的渡线段隧道,再将渡线段内的隧道管片全部拆除,现有技术中通常将隧道管片的隧道线作为主线轨道,并开挖更大的空间以容纳渡线轨道的转换,因此开挖的渡线段隧道的断面大,跨度大,施工风险较大,对地层要求高,尤其在软土地层中难以实施,而且施工量较大,施工进度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与盾构隧道相结合的渡线段隧道建造方法,以解决现有渡线段隧道由于断面大和跨度大而导致施工风险较大、施工量较大、施工进度慢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与盾构隧道相结合的渡线段隧道建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按照所述渡线段隧道的设计路线开挖所述盾构隧道周围的部分土体并形成渡线通道;
部分拆除位于所述渡线通道内的所述盾构隧道而形成开口,使所述盾构隧道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渡线通道相连通,并使所述盾构隧道部分外露于所述渡线通道内形成连接端部;以及
于所述渡线通道的内壁面施工渡线结构,使所述渡线结构与所述连接端部的外侧壁和端面固定连接。
本发明中由于拆除部分盾构隧道的管片,虽然降低了剩下的盾构隧道的管片的承载力,但是通过使渡线结构与盾构隧道的连接端部的外侧壁和端面固定连接,相当于将盾构隧道吊设于渡线结构上,渡线结构对盾构隧道的连接端部的端面进行支承固定,盾构隧道将荷载传递给渡线结构,使得盾构隧道不会因受力而变形,确保了渡线结构与盾构隧道结合形成的渡线段隧道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较佳、承载性能较佳。本申请的渡线段隧道结构利用原有的盾构隧道的部分管片,因此可以减小开挖的渡线通道的断面和跨度,降低了施工风险,由于渡线通道的断面和跨度减小,且只需要拆除部分盾构隧道的管片,从而减少了施工量,提高了施工进度。
本发明与盾构隧道相结合的渡线段隧道建造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在开挖所述渡线通道之前,沿着待开挖的所述渡线通道的四周施工加固层,使所述加固层与所述盾构隧道围合形成封闭区域,并于待开挖的所述渡线通道远离工作井的一端施工端部加固结构。
本发明与盾构隧道相结合的渡线段隧道建造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在开挖形成所述渡线通道之后,提供管片支撑结构,将所述管片支撑结构对应所述加固层与所述盾构隧道的连接处、竖向地顶撑安装于所述盾构隧道内;
在浇筑形成所述渡线结构之后,拆除所述管片支撑结构。
本发明与盾构隧道相结合的渡线段隧道建造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的方式施工所述加固层。
本发明与盾构隧道相结合的渡线段隧道建造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将所述渡线通道分为多段进行开挖,在开挖每段的所述渡线通道之前,于待开挖段的所述渡线通道的四周对应的施工该段的所述加固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371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