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网负荷无感调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33919.8 | 申请日: | 2021-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99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徐昕;鲍卫东;吴佳佳;贺沛宇;何悦星;骆光跃;张午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浙江义乌市供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22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网 负荷 调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网负荷无感调控方法。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电网负荷柔性控制、反馈方式单一的问题;本发明以下步骤:S1:建立负荷调控系统,进行电网级、台区级和用户级逐级调控;构建电网负荷资源库,对电网负荷进行分类;S2:负荷柔性感知,实时采集不同用户、不同类型负荷的负荷出力、负荷耗电以及环境数据;S3:负荷调控系统根据采集获得的数据,以及通过源网荷储协同服务获取的源网荷储实时功率情况分析,制定并逐级下发调控策略,控制用能设备运行状态;S4:实时监测反馈用能设备的运行状态,返回步骤S3。通过逐级下发调控策略、逐级反馈实际负荷,构成多个反馈回路进行不同层级、环节的调节,调控方式多样灵活,提高调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网负荷调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网负荷无感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能源发展呈现集中式与分布式供给并存的趋势,供给关系由单向响应需求向供需多元、双向互动转变,用能模式由单一能源向多能互补、综合能效优化发展。
了维护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以及安全稳定运行,供电公司可以通过新增装机容量的方式来满足这些短期的高峰需求,但成本高昂,利用效率低下。而用户侧柔性负荷的优化管理可以通过转移或减少峰值用电量来实现显著的削峰填谷,从而节约投资成本,利于电力系统供需平衡的稳定。因此,对柔性负荷设备进行优化调度与管理,是改善能源使用,维护电网运行稳定的重要环节。
目前已有的文献和研究大多集中于用户侧的柔性负荷建模以及调度优化方法的研究,大多基于价格型的需求响应机制来进行柔性负荷调度与调整,尤其是分时电价机制(time of use,TOU)和实时电价机制(real time price,RTP)。在价格型需求响应机制下,供电公司向用户提供时变的单价,以反映不同时期(包括一天内的不同时刻或者一年内的不同季节)的电力价值。由于引入了自弹性系数和交叉弹性系数来表征电价的时变特性,某一用户的用电行为特性会对其他用户的价格造成一定影响。与此同时,用户需要时刻关注电价的变化,这也为用户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例如,一种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柔性负荷设备的调度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其公告号CN109687429B,包括:构建用户负荷使用函数及负荷定价函数;构建自适应能耗水平的负荷定价方案,并设置用户柔性负荷设备的平均能耗水平、电价恒定区间以及相应区间内的电价;获取用户初始的柔性负荷设备调度方案;以最小化能耗成本为目标,构建动态柔性负荷的最优调度模型并求解;若用户的期望用电成本不大于其实际用电成本,则更新柔性负荷设备调度方案,否则,迭代求解所述最优调度模型,直至获取最优调度方案。但是该方案的负荷柔性控制方式和反馈方式单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现有技术电网负荷柔性控制、反馈方式单一的问题;提供一种电网负荷无感调控方法,通过多级控制、多级反馈构成多个反馈回路进行调节,提高控制效率。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一种电网负荷无感调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负荷调控系统,进行电网级、台区级和用户级逐级调控;构建电网负荷资源库,对电网负荷进行分类;
S2:负荷柔性感知,实时采集不同用户、不同类型负荷的负荷出力、负荷耗电以及环境数据;
S3:负荷调控系统根据采集获得的数据,以及通过源网荷储协同服务获取的源网荷储实时功率情况分析,制定并逐级下发调控策略,控制用能设备运行状态;
S4:实时监测反馈用能设备的运行状态,返回步骤S3。
通过建立包括电网级、台区级和用户级的多级负荷调控系统,进行逐级调控,逐级下发调控策略,调控方式多样灵活,实时监控反馈设备的运行状态,构成多个反馈回路进行不同层级、环节的调节,提高调控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的负荷调控系统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浙江义乌市供电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浙江义乌市供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339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