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取向稳定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32798.5 | 申请日: | 2021-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125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鲍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尔德新材料科技(山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9/08 | 分类号: | C08L79/08;C08L67/00;C08L77/00;C08L23/02;C08L9/00;C08K13/02;C08K3/04;C08J5/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取向 稳定性 聚酰亚胺 薄膜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取向稳定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该高取向稳定性聚酰亚胺薄膜由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聚合聚酰胺酸树脂91‑93份、增弹配料4‑6份、石墨烯3‑5份、硅烷偶联剂0.2‑0.3份、非共轭二烯烃0.5‑1份、二甲基乙酰胺溶剂0.5‑1份、配料A5‑9份、增稳配料3‑5.5份;本发明通过添加人造弹性纤维、聚醚酯弹性纤维、聚烯烃弹性纤维及聚丁二烯等材料,使聚酰亚胺薄膜在使用时,不仅在高取稳定性方面得到提高,也在弹性能及耐磨性能上得到大大的提高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降脂减肥功能的纯天然组合物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高取向稳定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缩聚型芳香聚酰亚胺是由芳香族二元胺和芳香族二酐、芳香族四羧酸或芳香族四羧酸二烷酯反应而制得的。由于缩聚型聚酰亚胺的合成反应是在诸如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等高沸点的非质子极性溶剂中进行的,而聚酰亚胺复合材料通常是采用预浸料成型工艺,这些高沸点的非质子极性溶剂在预浸料制备过程中很难挥发干净,同时在聚酰胺酸环化期间亦有挥发物放出,这就容易在复合材料制品中产生孔隙,难以得到高质量、没有孔隙的复合材料。
现有的高取稳定性聚酰亚胺薄膜在随着航海、宇宙飞船、火箭导弹、原子能、电子电器工业等各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其本身的稳定性虽然能够适应,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聚酰亚胺薄膜的弹性能及耐磨性能较差。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高取向稳定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此,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高取向稳定性聚酰亚胺薄膜。
该高取向稳定性聚酰亚胺薄膜由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制成:
聚合聚酰胺酸树脂91-93份、增弹配料4-6份、石墨烯3-5份、硅烷偶联剂0.2-0.3份、非共轭二烯烃0.5-1份、二甲基乙酰胺溶剂0.5-1份、配料A5-9份、增稳配料3-5.5份。
其中,所述配料A包括以下原料组份:聚丁二烯1-3份、氢气3-4份、苯二烯1-2份。
其中,所述增弹配料包括以下原料组份:人造弹性纤维3-4份、聚醚酯弹性纤维1-2份。
其中,所述增稳配料包括以下原料组份:聚酰胺溶液2-4份、聚烯烃弹性纤维1-1.5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高取向稳定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
该高取向稳定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S101,根据上述质量份数,称取上述高取向稳定性聚酰亚胺薄膜所需的聚合聚酰胺酸树脂、增弹配料、石墨烯、硅烷偶联剂、非共轭二烯烃、二甲基乙酰胺溶剂、配料、增稳配料;
S102,将上述称取完成后的石墨烯、硅烷偶联剂及二甲基乙酰胺溶剂依次投入预先准备的反应釜A内进行搅拌,得到导电混合料;
S103,将上述称取完成后的聚丁二烯、苯二烯、人造弹性纤维、非共轭二烯烃、聚醚酯弹性纤维、聚烯烃弹性纤维依次投入预先准备的反应釜B内,并持续性通入氢气进行搅拌,得好弹稳混合料;
S104,将上述导电混合料从反应釜A内取出,并与称取完成后的聚酰胺溶液及聚合聚酰胺酸树脂依次投入反应釜B内,进行搅拌,得到混合料A;
S105,将上述搅拌完成后的混合料A投入脱泡釜中,进行去泡操作,得到混合料B;
S106,将上述完成去泡操作的后,混合料B投入流涎机中,进行流涎,得到混合料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尔德新材料科技(山东)有限公司,未经复尔德新材料科技(山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327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祛痘祛斑药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带有防水防菌透气装置的菌菇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