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将动态与静态称重相接合的称重传感器型材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14214.1 | 申请日: | 2021-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40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罗飞;刘俊宇;黄秀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晶石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G21/23 | 分类号: | G01G21/23;G01G21/28;G01G2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30 | 代理人: | 李浩 |
地址: | 5108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态 静态 称重 相接 传感器 结构 | ||
本发明属于称重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将动态与静态称重相接合的称重传感器型材结构,包括型材本体,所述型材本体上端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上开口槽,所述开口槽两侧的型材本体上端设置有竖直布置的立块,所述立块左右两侧设置有开口朝外的第二固装槽;所述立块内侧呈台阶状且其台阶面上设置竖直贯通的腰型孔,所述腰型孔下端与第二固装槽连通;通过将第二固装槽设置在上开口槽的左右两侧,一方面,能够使得静态传感器与动态传感器独立安装,进而避免其安装、更换或维修时相互之间的干扰,降低安装、更换或维修的难度;另一方面,静态传感器的受力传递路径与动态传感器的受力传递路径不同,因此提高了各自的测量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称重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将动态与静态称重相接合的称重传感器型材结构。
背景技术
称重传感器壳体型材实际上就是称重传感器的壳体,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将称重传感器壳体型材截取一定的长度后,作为称重传感器的壳体使用,现有的称重传感器壳体型材都是单模式的,所述的单模式是指壳体内装有一种动态称重传感器或者一种静态称重传感器,故不能在现有的壳体中同时安装动态称重传感器和静态称重传感器。
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8103168318)公开了一种动静双模式称重传感器壳体型材,包括U形本体、压力传递板、承压板和两个压力传递弧形板,U形本体的外底面为平面,承压板的两端与U形本体的两侧壁的顶部连接,将U形本体的顶部开口封闭,压力传递板水平设在U形本体内,将U形本体的空腔分隔成上空腔和下空腔,上空腔内用以放置动态传感器,下空腔内用以放置静态传感器,两个压力传递弧形板的上端与承压板连接,两个压力传递弧形板的下端与压力传递板连接。
采用上述的结构形式虽然能够满足同时安装动态称重传感器和静态称重传感器的需要,以型材的形式来制作双模式称重传感器的外壳,能根据实际的需要,截取适当的外壳长度;但是上述型材结构中动态传感器与静态传感器为上下布置,下方的静态传感器的测量容易受到上方压力传递弧形板及压力传递板的影响,导致影响测量精度;另外,静态传感器位于动态传感器的下侧,不仅安装难度大,而且当其损坏时更换或维修也较为困难。
因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将动态与静态称重相接合的称重传感器型材结构,通过将第一固装槽设置在上开口槽的左右两侧,一方面,能够使得静态传感器与动态传感器独立安装,进而避免其安装、更换或维修时相互之间的干扰,降低安装、更换或维修的难度;另一方面,静态传感器的受力传递路径与动态传感器的受力传递路径不同,相互之间不易干扰,因此提高了各自的测量精度。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将动态与静态称重相接合的称重传感器型材结构,本发明主要用于解决现有传感器型材结构中动态传感器与静态传感器为上下布置,下方的静态传感器的测量力的传递路径容易受到上方压力传递弧形板及压力传递板的影响,进而导致影响测量精度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将动态与静态称重相接合的称重传感器型材结构,其应用于动静态称重传感器的外壳的截取制备,包括型材本体,所述型材本体上端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上开口槽,所述开口槽两侧的型材本体上端设置有竖直布置的立块,所述立块左右两侧设置有开口朝外的第一固装槽;所述立块内侧呈台阶状且其台阶面上设置竖直贯通的腰型孔,所述腰型孔下端与第一固装槽连通;
其中,所述动静态称重传感器包括称重板、动态传感器及静态传感器,所述称重板下端中部通过第一缓冲垫连接有与上开口槽滑动密封的密封块,所述密封块下端的上开口槽内设置有动态传感器;所述静态传感器安装于第一固装槽,所述称重板下端两侧设置有压杆,所述压杆穿过腰型孔延伸至第一固装槽内与静态传感器抵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晶石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晶石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142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