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铁碳微电解技术去除废水中四溴双酚A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12477.9 | 申请日: | 2021-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90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魏东洋;白洁琼;安坤;寇蓉蓉;叶晔;王龙乐;魏良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9/06 | 分类号: | C02F9/06;C02F1/461;C02F10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潘卫锋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铁碳微 电解 技术 去除 水中 四溴双酚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铁碳微电解技术去除废水中四溴双酚A工艺,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备球形的铁碳填料,铁碳填料主要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铁屑35‑45份、石墨15‑18份、活性炭20‑25份、酚醛胶粘黏剂5‑8份,将铁屑加入真空熔炼炉内熔炼,将熔炼后的液体铁经过雾化喷头喷出,冷却形成球形粉末,并在铁屑球形粉末表面打上孔槽,将石墨和活性炭粉碎混合后再和铁屑球形粉末、酚醛胶粘黏剂一起加入离心机内,制备出铁碳填料;将废水通入净化罐内,调节废水pH值区于3‑4之间;使废水通过电解净化管内的填料;向净化筒内加入氢氧化钠,使净化水的pH为6‑10,搅拌后静置沉淀,取净化水的上清液;本发明工艺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广泛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铁碳微电解技术去除废水中四溴双酚A工艺。
背景技术
四溴双酚A属于被大量使用并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在环境中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高毒性及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能够在大气中长距离迁移并能沉积回地球,造成大气、水体、沉积物和土壤等环境介质及相关生态系统的污染。四溴双酚A在环境中存在的浓度一般比较低,化学性质稳定,具有很高的生物富集系数,可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通常,四溴双酚A在受污染水体中含量很低,且难以通过直接吸附的方式去除,且直接吸附的方式并不能去除污染物质,只能对污染物质进行转移,而目前的铁碳微电解技术可以有效的去除废水中的有害金属。
铁屑(较多使用铸铁屑)为铁-碳合金,当浸没在废水溶液中时,就构成一个完整的微电池回路,形成一种内部电解反应,这就是微电解。而在铸铁屑中再加入惰性碳(如石墨、焦炭、活性炭、煤等)颗粒时,铁屑与炭粒接触,形成的大原电池即为铁碳微电解法。
目前的铁碳微电解法的铁碳填料密度较低,形成的填层与废水中污染物的接触面积较小,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较低,且目前的填料基本为平展的填料,其形成的填层去除路径较短,也会导致填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较低,且目前的铁碳电解法成本较高,不适合广泛推广。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铁碳微电解技术去除废水中四溴双酚A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要点为:
一种基于铁碳微电解技术去除废水中四溴双酚A工艺,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S1:铁碳填料制备
本工艺中使用的铁碳填料主要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铁屑35-45份、石墨15-18份、活性炭20-25份、酚醛胶粘黏剂5-8份,将铁屑加入真空熔炼炉内熔炼成液体铁,将熔炼后的液体铁经过雾化喷头喷向冷却室,压力设置为:使喷出的液体铁瞬间冷却,并形成粒径在50-100μm之间的球形粉末,将制备出的铁屑球形粉末的表面通过激光打孔机打上多个孔径为5-10μm的孔槽,且孔槽深度为:20-40μm,将石墨和活性炭放入粉碎机内混合并粉碎制备出粒径为1-3μm的混合粉末,将制备出的混合粉末和铁屑球形粉末加入离心机内,并向离心机内加入酚醛胶粘黏剂,设置离心机内温度为:60-80℃转速为:1600-1800r/min,离心时间为:5-15min制备出铁碳填料;
S2:废水预处理
将废水通入净化罐内,进行初步过滤,初步过滤包括:利用筛网过滤掉大块的沉淀物质、利用吸附剂吸附掉废水中的悬浮杂质,经过初步过滤的废水进入单独的储水室内,向储水室中加入硫酸溶液,调节废水pH值区于3-4之间;
S3:废水通过铁碳填料
将S1中制备出的铁碳填料装入一个螺旋状的电解净化管内,电解净化管的一端连通至S2中装有经过初步过滤后废水的储水室内,并在连接处设置一个增压泵,在所述电解净化管的另一端连通至一个用于存放净化后水的净化筒,并在连接处设置一个曝气泵,使废水在通过电解净化管时,不断有气体与废水、铁碳填料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124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