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生物3D打印的立体血管化肌皮瓣的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11703.1 | 申请日: | 2021-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16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牟珊;汪振星;孙家明;周莹芊;郭亚琪;锁丽涛;陈雳风;周牧冉;刘绍恺;罗超;曾宇阳;方慧敏;慈海;侯金飞;谢昕芳;孙谛;张郭;刘剑;王冰倩;倪若飘;王斌;陈佳龙;李志鹏;姜文彬;揭君津;赵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N5/071 | 分类号: | C12N5/071;A61L27/40;A61L27/02;A61L27/22;A61L27/20;A61L27/18;A61L27/38;A61L27/50;B33Y70/10;B33Y80/00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邹舟 |
地址: | 430022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生物 打印 立体 血管 化肌皮瓣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生物3D打印的立体血管化肌皮瓣的制作方法,利用同轴式生物3D打印,以氯化钙溶液作为内层,将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海藻酸钠,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及血管平滑肌细胞混合作为外层生物墨水,打印出的支架通过氯化钙和蓝外光照进行彻底交联,最后形成三位一体化可灌流支架,从而建立血运。在支架内灌注血管内皮细胞,模拟血管细胞成分。在三层支架上分别接种成纤维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骨骼肌成肌细胞,分别加入成纤维细胞培养基,成脂诱导培养基及成肌细胞培养基并放置于反应器中进行培养,将三层支架进行折叠,通过鼠尾胶原进行粘接,形成堆叠式支架。本发明实现了血流的一体化灌注,不同细胞成分的独立培养分化以及组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生物3D打印的立体血管化肌皮瓣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肌皮瓣是一种复合组织瓣,是利用身体某块肌肉(或一部分肌肉)连同其浅层的皮下组织、皮肤一并切取,以进入该肌肉的血管为蒂进行转移,用于较大创面缺损的修复或肌肉功能的重建。肌皮瓣的血液供应充沛,抗感染力强,易于成活,组织量丰富,是整形重建外科常用的组织瓣之一。
现有技术包括3D打印,模具成型等,但存在难以实现不同细胞成分的独立培养分化,难以实现血流的一体化灌注以及不同细胞组分的组装。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生物3D打印的立体血管化肌皮瓣的制作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以氯化钙溶液作为内层,将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海藻酸钠,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及血管平滑肌细胞混合作为外层生物墨水,设计串联的三个支架,利用生物3D打印机进行同轴打印;
(2)将步骤(1)打印出的支架通过氯化钙和蓝光光照进行彻底交联,最后形成三位一体化可灌流支架,从而建立血运,在支架内灌注血管内皮细胞,模拟血管细胞成分;
(3)在三个支架上分别接种成纤维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骨骼肌成肌细胞,并放置于生物反应器的反应仓中进行分隔独立培养及一体化灌注;
(4)向步骤(3)中三个反应仓中分别加入成纤维细胞培养基,成脂诱导培养基及成肌细胞培养基培养7-14天,将三层支架进行折叠,通过鼠尾胶原进行粘接,形成堆叠式支架,继续培养7-21天,以促进三层融合,得到立体血管化肌皮瓣。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外层生物墨水的制备步骤如下:按照质量体积比将5%-8%甲基丙烯酰化明胶,1-3%海藻酸钠,10-15%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和0.05-0.1%光引发剂LAP溶解在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缓冲液中,再加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细胞浓度为5*106-107个/mL。
进一步的,所述外层生物墨水制备好后储存在37℃直到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CaCl2溶液的浓度为25-75mM,采用双通道同轴系统打印三维管状结构,内层为CaCl2溶液,使用20mL注射器,挤出速度为0.1mm-0.2/min,外层为生物墨水,使用5mL注射器,挤出速度为0.56-1.12mm/min。
进一步的,步骤(1)打印出的支架首先以CaCl2溶液交联,然后暴露在蓝光下5-10min进一步交联。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在支架内灌注血管内皮细胞的具体步骤如下:通过留置针连接步骤(2)中所述的支架,向支架内通入0.5-1mL血管内皮细胞悬液,关闭留置针,将支架连接留置针静置于生物反应仓平板上,扣上生物反应仓上半部分,通过螺丝固定上下部分反应仓,调整螺丝松紧度,固定支架,放于5%CO2培养箱中,待1.5-2h后将留置针打开连接橡胶管及培养瓶,培养瓶内装入F12K培养基,将橡胶管连接蠕动泵,设置灌注速度为200-300uL/min,然后运行蠕动泵进行动态灌注培养3-5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未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117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LED驱动系统和驱动方法
- 下一篇:一种分子生物学实验器具杀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