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水充填材料巷旁充填沿空留巷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101817.8 | 申请日: | 2021-0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967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 发明(设计)人: | 卞卡;柏夏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中矿建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博厦矿山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C41/18 | 分类号: | E21C41/18;E21F15/08;E21F15/02;E21F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徐尔东 |
| 地址: | 211400 江苏省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填 材料 沿空留巷 方法 | ||
1.一种高水充填材料巷旁充填沿空留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综采的第一个工作面采用液压支架支护,对第一个工作面进行割煤、推刮板输送机后,在靠近留巷巷道的液压支架架前顶板铺设菱形金属网或者聚酯纤维网,推移第一工作面的液压支架;
第二步,采空区相对第二个工作面的一侧布设巷旁充填体,液压支架后方的充填区域且靠近采空区的一侧布设密集的单体液压支柱或两架挡矸支架,用于维护巷旁充填体靠采空区一侧的工作面煤层顶板;同时在布设巷旁充填体的充填区域打设若干单体液压支柱,此处若干的单体液压支柱为临时打设,以确保充填区域工作面煤层顶板的稳定;
第三步,在液压支架后方形成足够的充填距离后,清理充填区域,将充填区域的浮煤、虚渣清理后露出煤层底板岩石,沿着巷旁充填体长度方向的两个侧面打设两排单体液压支柱形成护模单体,且靠近第二个工作面的单体液压支柱的边缘至另一排单体液压支柱的内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即为巷旁充填体的宽度;
第四步,在充填区域进行第一班次的立模工序形成充填体加强支护结构,具体的先挂设钢筋网,在整个钢筋网结构外部套设充填袋,充填袋的顶部挂设在工作面煤层顶板上,在充填袋上开设若干对拉锚杆孔,对拉锚杆穿过充填袋上预留的对拉锚杆孔,对拉锚杆伸出充填袋的两端分别通过尼龙扎带或者细铁丝将对拉锚杆孔孔口扎紧;沿着钢筋网的长度方向布设若干钢筋梯子梁,钢筋梯子梁将位于同一垂直线上的对拉锚杆连接形成整体;接着将位于充填区域端部的钢筋网固定,同时打设单体液压支柱进行加固;
第五步,完成一个班次的立模工序后,将浆液混合管插入充填袋内;
第六步,启动制浆设备的注浆泵,连续制浆,向充填袋内连续充填浆液,直至充填袋内充满浆液,浆液顶部与工作面煤层顶板接触;
第七步,每一个班次立模工序充填完成后,对制浆设备以及管路进行清洗;
第八步,6个小时后,拆除第三步中对应的完成立模工序的两排单体液压支柱,同时配合π型钢梁打设在留巷巷道段进行加强的单体液压支柱;
第九步,重复上述步骤,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开始下一个循环的充填,直至工作面回采完毕,留巷施工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水充填材料巷旁充填沿空留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步中,在靠近留巷巷道的3-4架液压支架架前顶板铺设菱形金属网或者聚酯纤维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水充填材料巷旁充填沿空留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步中,液压支架后方的充填区域且靠近采空区的一侧布设密集的单体液压支柱或若干挡矸支架,两者不同时使用,当煤层采高较低,工作面煤层顶板容易维护,且矿压显现不明显时,采用密集的单体液压支柱维护充填区域靠近采空区一侧的工作面煤层顶板;
当煤层采高较高,工作面煤层顶板较难维护,矿压显现剧烈时,采用挡矸支架维护充填区域靠近采空区一侧的工作面煤层顶板;
其中,若使用单体液压支柱,相邻单体液压支柱之间的距离为400mm;
若使用挡矸支架,则挡矸支架需要随着工作面端部的液压支架进行前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水充填材料巷旁充填沿空留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步中,沿着巷旁充填体长度方向的两个侧面打设两排单体液压支柱,此处相邻单体液压支柱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5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水充填材料巷旁充填沿空留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四步中,对拉锚杆穿过充填袋上预留的对拉锚杆孔,在对拉锚杆的两侧螺纹处安装托盘和螺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水充填材料巷旁充填沿空留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的制浆设备包括注浆泵以及四个搅拌桶,注浆泵通过吸浆管连接两个用于吸浆的搅拌桶,同时注浆泵连接两个用于制浆的搅拌桶,四个搅拌桶实现连续制浆、连续充填;注浆泵通过浆液输送管与混料器连通,混料器通过浆液混合管与充填袋连通,其中浆液输送管为双液输送,可以实现长距离输送浆液;还布设一个备用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中矿建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博厦矿山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扬州中矿建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博厦矿山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0181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