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5G三大应用场景的F-OFDM峰均比抑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74955.1 | 申请日: | 2021-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9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宋清洋;朱泽林;林鹏;亓伟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7/26 | 分类号: | H04L27/26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林菲菲 |
地址: | 40000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应用 场景 ofdm 抑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5G三大应用场景的F‑OFDM峰均比抑制方法,包括发送端部分;所述发送端部分包括以下步骤:对三子带信号分别采用不同的调制方式进行调制,然后将调制后的子带信号预映射到各自编号的子载波上;将调制后的三子带信号分别经过串并变换得到多路并行的复合信号,然后对于每个子带进行选择性映射处理;对每个子带信号符号添加循环前缀,并将多路复合信号通过并串变化成一路串行信号;对并串变化后的三子带信号分别采用各自的数字滤波器进行滤波操作,得到滤波之后的三子带信号;对滤波之后的三子带信号分别进行迭代限幅滤波处理,然后将迭代限幅滤波后的信号发送给接收端。本发明能够有效降低F‑OFDM三子带信号的峰均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5G三大应用场景的F-OFDM(Filtered-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OFDM)峰均比抑制方法,以及采用上述方法进行通信的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第五代(Fif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始商用,5G将会为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改变。5G将支持丰富的业务场景,主要包括:增强型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超可靠与低时延通信(ultra ReliableLow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s,mMTC)。而空口波形技术是移动通信系统最基础的物理层技术,它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通信系统能否达到关键技术指标要求。F-OFDM技术是一种子带带宽可调整的、灵活的自适应新型空口波形调制技术。各个子带可以根据实际的不同业务需求配置不同的波形参数,子带之间存在极低的保护带开销,同时通过子带滤波器对不同子带进行滤波操作来降低系统的频谱带外泄露(out-of-band emission,OOBE),很好地支持异步信号传输,从而实现5G多场景网络服务。F-OFDM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它能够实现空口物理层切片后向兼容LTE 4G系统、又能满足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需求,众多的优点使之成为5G有力的候选空口波形。
然而,零碎频谱使用、非严格同步、低时延以及高速移动场景下系统的鲁棒性等5G系统所面临的挑战对F-OFDM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子带滤波器的设计是F-OFDM技术的关键,其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性能,所以对不同类型的应用场景设计不同的滤波器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现有的研究处于初始阶段,大多是对不同的子带利用相同的滤波器进行滤波,没有考虑到实际因素的差异。另外F-OFDM技术也不可避免会带来峰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过大的问题,过高的PAPR会降低功率放大器的效率和增加系统的功耗,也会增加传送信号失真的可能性。因此子带滤波器的设计以及PAPR抑制方法对F-OFDM技术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F-OFDM技术带来的过大峰均比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5G三大应用场景的F-OFDM峰均比抑制方法。本发明在满足OOBE抑制、误码率、系统复杂度等约束条件下,通过设计一个面向三大应用场景的三子带F-OFDM系统,提出一种基于迭代限幅滤波的选择性映射(Selective Mapping,SLM)方法来实现信号的PAPR抑制。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5G三大应用场景的F-OFDM峰均比抑制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发送端部分;
所述发送端部分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对三子带信号分别采用不同的调制方式进行调制,然后将调制后的子带信号预映射到各自编号的子载波上;
步骤S12,将调制后的三子带信号分别经过串并变换得到多路并行的复合信号,然后对于每个子带进行选择性映射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邮电大学,未经重庆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749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