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心电监测系统固定装置及心电衣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61734.0 | 申请日: | 2021-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165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邓元;杨杰;张帅;张珂;俞佳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B5/332 | 分类号: | A61B5/332;A61B5/28;A61B5/256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刘丰;熊敏敏 |
地址: | 31005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监测 系统 固定 装置 心电衣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心电监测系统固定装置及心电衣,属于穿戴式心电监测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心电监测系统固定装置,包括若干心电电极、导联线、第一松紧带、第二松紧带、第三松紧带和主机;每根导联线一端固定有导联按扣母扣,另一端与主机连接;每个心电电极设置有导联按扣公扣,使用时与导联按扣母扣连接;第一、第二松紧带一端与第三松紧带的中部固定连接,第一、第二松紧带另一端设置有魔术贴第一部分;第三松紧带一端内侧设置有魔术贴第一部分,外侧设置有魔术贴第二部分,另一端仅外侧设置有魔术贴第二部分。本发明具有电极‑皮肤接触好、结构简单、穿戴方便、长期使用舒适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穿戴式心电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心电监测系统固定装置及心电衣。
背景技术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困扰着越来越多人群,所导致的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心电图是人体的关键生理信息之一,是监测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临床所使用的常规心电图机主要对已经出现身体不适的病人进行检测和监护。然而,大部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均非一朝一夕,且通常具有突然发作的特点。由于发作时间不确定,这类症状难以通过所使用的常规心电图机进行有效检测。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进行人体心电信号的实时、长期采集是监测心血管状况、及时发现心脏异常的重要途径。当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穿着心电衣时可以通过心电衣进行实时、长期的心电监护,能够与目前医用的短期心电检查方法互补,长期针对不明原因的、突发性身体不适进行即时捕捉,尽早发现心脏的异常状况,提示患者注意和就医。
心电信号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向量,但现有的心电衣多为单导联设备,仅能获得单一维度的心电信息,其准确性和全面性有限。与单导联心电设备相比,多导联能获得多个维度的心电信息,能更全面的监护人体的心电状况,判断心脏的病变位置。然而,多导联心电衣通常包括多个(至少4个)心电电极,心电衣通常使用以织物电极为代表的可穿戴电极,这类电极通常需要在外力作用下贴合在皮肤表面。目前,多导联心电衣主要基于高弹性面料的衣物(如紧身衣等)进行设计,借助衣物的弹性将心电电极束缚在皮肤表面。如何使多导联心电衣的诸多电极紧密贴合在皮肤表面,同时还能保证穿着的舒适性是本领域面临主要难题,具体包括:
一、多导联心电衣的多个电极分布范围大,衣物的弹性有限且缺乏针对性,难以同时固定多个电极,而且衣物的松紧程度容易伴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这会导致电极-皮肤接触情况逐渐变差;这些情况均会降低心电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
二、特别地,在人体发生一定活动时,各电极与皮肤间的相对位移会引入噪声,对心电信号产生严重干扰。
三、现有的心电衣采用高弹性织物支撑,高弹性衣物的松紧程度与人体形态、穿着习惯密切相关,普适性有限,而且舒适性差,尤其不适合睡眠状态的监测,难以在保证多组电极与皮肤紧密贴合的同时避免穿戴的不适感。
四、此外,由于多导联心电衣导联线多,也降低了穿戴的舒适性。
现有技术中还有一种心电衣,采用充气气囊结构对电极施加压力,虽然可以增强电极与皮肤接触的紧密度,但需要额外的气囊、气管、气泵等结构。这些部件不仅结构复杂,增加成本,而且会降低穿着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心电监测系统固定装置及心电衣,具有电极-皮肤接触好、结构简单、穿戴方便、长期使用舒适等优点。
具体地说,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心电监测系统固定装置,包括若干心电电极、导联线、第一松紧带、第二松紧带、第三松紧带和主机;
每根所述导联线的一端固定有导联按扣母扣,另一端与主机连接,传输心电监测信号;每个所述心电电极设置有导联按扣公扣,使用时与所述导联线一端的导联按扣母扣连接,采集人体正面的心电信号;
所述第一松紧带和第二松紧带的一端与第三松紧带的中部固定连接,第一松紧带和第二松紧带的另一端均设置有魔术贴第一部分;第一松紧带、第二松紧带以背带形式对位于人体胸前的心电电极进行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617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固定波长LED紫外线灭菌杀毒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观察转移鸡胚孵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