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水零排放的磷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60248.7 | 申请日: | 2021-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44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卜庆伟;王明森;张凌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8 | 代理人: | 李斌 |
地址: | 25001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水 排放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水和废水处理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水零排放的磷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所述的处理系统包括预处理系统、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系统、离子交换树脂再生系统和再生废液处理系统,预处理系统的进水口通过产水泵与待处理原水源连接,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系统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预处理系统、净化出水管道连接,离子交换树脂再生系统包括再生液池和废液池,再生液池的出水口通过再生泵与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系统的进水口连接,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系统的出水口与废液池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的处理系统不仅实现水体磷酸盐的高效去除、回收,还实现了再生液的循环利用和污水零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和废水处理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水零排放的磷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大量含氮、磷污废水进入自然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威胁日益严重。而水体富营养化进一步引起藻类爆发,导致水体色度、浊度增加,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降低,水生生物死亡,水生态破坏。根据相关的研究成果,水中磷是导致大多数水体富营养化的制约因子,因此,有效控磷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污水处理厂常用生物工艺只能去除进水中大约30%左右的磷,出水中的磷浓度一般远高于富营养化限制浓度,需要通过深度处理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水质标准。
目前常用的深度除磷工艺一般包括铁盐、钙盐化学沉淀法、吸附剂法、人工湿地法、离子交换法等。化学沉淀法适用于高浓度磷去除且出水磷含量较高;吸附剂法往往适用于低浓度磷去除且受到容量和选择性的影响;人工湿地法不仅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且受温度等影响较大;相比之下,离子交换法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离子去除工艺,成为水深度处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离子交换法用于废水中的磷去除工艺,存在离子交换树脂再生过程复杂的缺点,而且再生过程中会产生具有污染性的再生废液,再生废液的处理和排放会造成二次污染。总的来说,一旦解决了再生废液问题,相比其他常规方法,离子交换技术除磷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离子交换树脂除磷或磷回收过程中存在的选择性不高和再生废液排放难题,以负载金属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为载体,通过对工艺环节设计和运行参数优化,不仅实现水体磷酸盐的高效去除或回收,降低了工艺运行成本,还实现了再生液的循环利用和污水零排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废水零排放的磷处理系统,
包括预处理系统、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系统、离子交换树脂再生系统和再生废液处理系统;
所述预处理系统的进水口通过产水泵与待处理原水源连接,所述预处理系统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系统的进水口连接,且所述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系统的进水口与预处理系统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净化进水阀门,所述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系统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净化出水管道连接,且所述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系统的出水口与净化出水管道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净化出水阀门;
所述离子交换树脂再生系统包括再生液池和废液池,所述再生液池的出水口通过再生泵与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系统的进水口连接,且所述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系统的进水口与再生泵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再生进水阀门,所述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系统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废液池的进水口连接,且所述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系统的出水口与废液池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再生出水阀门;
所述再生废液处理系统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废液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再生废液处理系统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再生液池的进水口连接。
去除/回收磷之后的再生废液通过pH调整后置于再生液池中,用于之后的树脂罐再生,整个过程没有废液外排。
优选的,所述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系统包括离子交换树脂罐,所述离子交换树脂罐内填充有负载金属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所述负载金属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为常规阴离子树脂负载纳米级铁或钛氧化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602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