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造像表面除锈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57396.3 | 申请日: | 2021-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96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吴永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觉辰工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G1/10 | 分类号: | C23G1/10;C23G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文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16 | 代理人: | 周会 |
地址: | 4351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造像 表面 除锈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铜造像表面除锈的方法。该方法采用谷氨酸钠和乙酸作为绿锈和蓝锈的除锈剂,采用硫脲和柠檬酸的组合作为红锈的除锈剂,除锈效果好。本发明针对铜造像不同锈蚀情况,设置不同组分的除锈剂的保护剂,3‑巯基‑三甲氧基硅烷和聚胺基三唑组合使用可在有效去除绿锈和蓝锈锈蚀的同时,保持底板不会腐蚀变色,乙烯基咔唑和甲基丙烯酸乙脂共聚物组合使用在有效去除红锈蚀的同时,保护底板不会腐蚀变色。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铜造像修复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铜造像表面除锈的方法。
背景技术
铜造像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多以释迦牟尼、观音等形象铸造,最早在西汉时期传于我国,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趋于形成,在唐宋趋于成熟,明清时期广泛铸造,铜造像的表面修饰方法有镶嵌、鎏金、包金、镀锡等。
铜造像表面锈蚀的清理包括物理清理和化学清洗。物理清理的方法,最简单的如刀刻,微型电磨刀等通过物理摩擦的方法去除锈蚀,优点是适用面广、容易掌握;缺点是费时费力、无法做到高度清洁且容易对器物表面造成划伤。化学清洗法,采用酸、碱、螯合剂、络合剂、表面活性剂等与锈蚀成分发生反应,其优点是可以大面积对文物进行清洗,清洗效率高,但是,化学清洗的时间难以掌握,时间短去除不彻底,时间长了,化学清洗试剂中的酸碱及螯合剂等与铜表面发生反应,使得清洗后的铜造像表面变色。
在清洗剂中加入保护剂是一种解决办法,但是,现有的保护剂常常对酸碱及螯合剂的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得清洗的效率变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造像表面除锈的方法。
一种铜造像表面除锈的方法,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判断铜造像表面锈蚀的类型,选择除锈剂,若蓝锈和/或绿锈占锈蚀面积的70%以上,则采用1号除锈剂;若红锈占锈蚀面积的70%以上,则采用2号除锈剂;若锈蚀既有蓝锈和/或绿锈,又有红锈,且锈蚀面积各自占30%以上,则采用3号除锈剂;
(2)将表面锈蚀的铜造像浸没于步骤(1)的除锈剂中,保持1-4h,中间轻轻晃动铜造像1-3次;
(3)用清水洗净铜造像表面附着的土锈,然后在室温下自然干燥;
(4)用丙稀酸树脂溶液对除锈后的铜造像进行封护保护。
所述丙稀酸树脂为Paraloid B-72。
步骤(4)所述封护方法为:使用毛刷蘸取2%丙稀酸树脂溶液,朝一个方向均匀涂刷,涂3-5遍,放置18-30h使其干燥固化。
所述1号除锈剂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构成:3-巯基-三甲氧基硅烷2-5份、聚胺基三唑2-5份、谷氨酸钠2-8份、乙酸2-8份、水100-120份。
所述2号修复剂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构成:乙烯基咔唑2-5份、甲基丙烯酸乙脂共聚物2-5份、硫脲2-8份、柠檬酸2-8份。
所述3号修复剂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构成:3-巯基-三甲氧基硅烷1-3份、聚胺基三唑1-3份、谷氨酸钠1-4份、乙酸1-4份、乙烯基咔唑1-3份、甲基丙烯酸乙脂共聚物1-3份、硫脲1-4份、柠檬酸1-4份、水100-120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采用谷氨酸钠和乙酸作为绿锈和蓝锈的除锈剂,采用硫脲和柠檬酸的组合作为红锈的除锈剂,除锈效果好。本发明针对铜造像不同锈蚀情况,设置不同组分的除锈剂的保护剂,3-巯基-三甲氧基硅烷和聚胺基三唑组合使用可在有效去除绿锈和蓝锈锈蚀的同时,保持底板不会腐蚀变色,乙烯基咔唑和甲基丙烯酸乙脂共聚物组合使用在有效去除红锈蚀的同时,保护底板不会腐蚀变色。
附图说明
图1为不同保护剂条件下1号除锈剂的除锈效率。
图2为不同保护剂条件下2号除锈剂除的锈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觉辰工艺有限公司,未经湖北觉辰工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573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