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界面加热的全天候海水淡化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56613.7 | 申请日: | 2021-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114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徐刚;沈聪;朱艳青;李育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1/14 | 分类号: | C02F1/14;C02F1/04;C02F103/08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周友元;莫瑶江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界面 加热 全天候 海水 淡化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界面加热的全天候海水淡化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浮箱、淡水回收模组、光‑电界面加热模组和波浪能发电模组,淡水回收模组包括集水槽和斜式冷凝面,光‑电界面加热模组包括导电吸光层和隔热支撑体,波浪能发电模组包括波浪能发电装置和蓄电池组。本发明在日光充足时,利用太阳能和波浪能发电装置加热导电吸光层,使海水能够高效蒸发,同时为蓄电池组充电;在日光不足时,利用波浪能发电装置和蓄电池组加热导电吸光层,使装置在光线不足的条件下也能连续工作,实现全天候海水淡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水淡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界面加热的全天候海水淡化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和水污染日益严重,淡水资源紧缺问题正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危机之一。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海水资源,海水淡化技术是获得清洁淡水的有效途径,有望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常规的热蒸发海水淡化方法是通过对整体水的加热来产生水蒸汽,能耗高。而蒸发是一个表面过程,仅需要加热表层水即可实现蒸发,从而提高蒸发效率和节省能源。
太阳能界面加热海水淡化技术,通过提高吸收体的光吸收能力和调控热分布来提高蒸发效率。研究人员开发出许多具有广泛吸收光谱的太阳能吸收材料,以提高光热转换效率。然而真正限制太阳能界面加热技术应用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1)在阳光充足的白天,即使光热效率达到100%,装置的蒸发速率也受太阳辐照总强度的限制,因此,除了提高光热效率外,额外输入用于蒸发的能量也是提高产水速率的重要途径。(2)日照时间短、日照分布不均匀使得蒸发系统无法全天候连续工作,因此解决弱光条件下的连续蒸发产水问题,提高日产水量显得尤为重要。
同样利用清洁能源的波浪能海水淡化系统,利用波浪能发电然后通过渗析、蒸发等方式制备淡水。但单一的波浪能海水淡化系统存在效率低,产水速率慢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界面加热的全天候海水淡化装置及方法,利用太阳能和波浪能分别对界面进行光加热和电加热,实现全天候海水淡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界面加热的全天候海水淡化装置,包括浮箱、淡水回收模组、光-电界面加热模组和波浪能发电模组;
淡水回收模组包括集水槽和斜式透明冷凝面,斜式透明冷凝面设置在浮箱顶部,与浮箱构成封闭空间,集水槽设置在浮箱内部,并与斜式透明冷凝面底部相接;
光-电界面加热模组包括导电吸光层和隔热支撑体,导电吸光层设置在隔热支撑体上,浮箱底部开有供海水进入箱体内的通孔,隔热支撑体漂浮于浮箱中的海水表面;
波浪能发电模组包括蓄电池组和波浪能发电装置,蓄电池组设置在浮箱内部,波浪能发电装置设置在浮箱外侧,导电吸光层、蓄电池组、波浪能发电装置之间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波浪能发电模组还包括浮子、中心管和阻尼器,浮子分布在浮箱外侧,通过中心管与其下方的阻尼器连接,波浪能发电装置固定于浮子上方,波浪能发电装置中的气轮机与中心管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斜式透明冷凝面材料为玻璃、石英或透明塑料,光学透过率在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90%。
作为优选,所述斜式透明冷凝面内侧涂有防雾透明涂层,外侧涂有自清洁透明涂层。
作为优选,所述防雾透明涂层为超疏水涂层、超亲水涂层或超亲水、超疏水相间涂层;所述自清洁透明涂层为超疏水涂层。
作为优选,所述导电吸光层的制备方法为:
将高吸水性纤维浸泡在氧化石墨烯分散液中,得到导电纤维,将导电纤维在高温下碳化后成膜,得到导电吸光层;
或者,将高吸水性纤维在高温下碳化后,紧密包裹在铜网上得到导电吸光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566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