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056479.0 | 申请日: | 2021-0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15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 发明(设计)人: | 王作林;邱韦淇;倪加成;梁斌;曲志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F1/0003 | 分类号: | F24F1/0003;F24F1/0035;F24F1/32;F24F5/00;F24F11/46;F24F11/64;F24F11/8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机 空调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空调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室内机和新风机,室外机集成有压缩机和冷凝器,压缩机为双吸入口设计,室外机设置有第一吸入口、第二吸入口和排气口;其中第一吸入口与压缩机的低压腔相连通,第二吸入口与压缩机的中压腔相连通;排气口与冷凝器相连,室内机与压缩机第一吸入口相连,新风机与室外机的第二吸入口相连,排气口分别与室内机和新风机的膨胀阀连接;有助于提升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能效,从而提高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节能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内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在建筑物室内环境营造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或者冷却来满足室内的温度要求,还需要向建筑物内部输送新风,以满足人体对空气新鲜度的要求。多联机空调系统由于安装简单、使用灵活而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在多联机+新风系统的使用过程中,虽然室内机是处理室内空气,新风机处理新风(室外空气),室内空气与新风的温度工况完全不同,但是目前在多联机+新风系统中,多联机室外机向多联机室内机和新风机提供相同参数冷媒,它们换热器内部制冷剂的蒸发压力相近,这种处理方式较为简单但是却不节能。因为新风的温度工况一般比室内温度工况更恶劣,使用高温冷源即可将新风处理到室内空气的等焓状态点(可以让室外机提供两种不同工况的制冷剂分别处理室内空气和新风,进入室内机的制冷剂蒸发压力较低,但是提高进入新风机的制冷剂的蒸发压力,这样便可提升整个制冷系统的运行能效。在相同条件下,蒸发压力越高,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越高,节能性越好)。还有一种方式是设置两套多联机室外机,一套专门处理室内空气,一套专门处理新风,这样可以提高处理新风的那套空调主机的蒸发温度,实现运行节能。但是这种方式初投资较高且系统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用于解决目前多联机空调系统结构复杂以及节能性不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室内机、新风机以及管路,所述室外机集成有压缩机和冷凝器,所述压缩机设置有低压腔、中压腔和高压腔,所述高压腔的输出端与所述冷凝器的输入端通过管路连接;
其中,所述室内机集成有第一换热器和第一膨胀阀,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输出端与所述低压腔的输入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膨胀阀的输出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一膨胀阀的输入端与所述冷凝器的输出端通过管路连接;
其中,所述新风机集成有第二换热器和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输出端与所述中压腔的输入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膨胀阀的输出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二膨胀阀的输入端与所述冷凝器的输出端通过管路连接;
所述管路内腔设有制冷剂。
优选的,所述管路为铜管。
优选的,所述第一膨胀阀的开启度小于所述第二膨胀阀的开启度。
优选的,所述室外机设置有排气口、第一吸入口和第二吸入口,所述排气口的里端与所述冷凝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排气口的外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膨胀阀和第二膨胀阀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吸入口的里端与所述低压腔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吸入口的外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吸入口的里端与所述中压腔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吸入口的外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输出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室内机和新风机分别设置有多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564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